刘永生:最忆是炊烟

炊烟,一段久违了的影像。在形形色色的高科技环保技术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我却对儿时家园故土那缕缕炊烟情有独钟,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触手可及,时刻难以忘怀。无论何时,走进故乡的庭院、巷道,我脚下的泥土里,就隐藏着几十年前飘落的细小烟尘,让我的记忆更加清晰甜美、回味无穷。

我生长在农村, 对家乡的一沟一壑、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原野阡陌留恋备至。然而,家乡的炊烟最令我情感激荡、思绪飞扬。小时候的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做饭用柴、取暖用柴,甚至烧砖也用柴·····烟熏火燎是那个时候避不过的体验。由此我对“烟火”一词便有了最初的体味。那时候,家家户户时时刻刻都要和柴火打交道,如果没有足够的柴火储备,日常的生计就会出现问题。 有了柴火,自然就有了炊烟,缕缕炊烟飘上天空,那是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小时候,每家每户凡是住人的地方都会有一盘土炕,有土炕就会有烟囱。特别是做饭的屋子里都会竖立着一根用土坯做的烟囱,它连接着屋内的土炕、灶膛,穿过窑洞顶部,再在窑背上伸出,将生火做饭的浓烟排出窑洞。我记得每当过春节的时候,我都会在烟囱上贴上诸如“烟冲宵汉”、“青烟直升”之类的春联,期盼着生活的顺畅和吉祥。正因为如此,炊烟在我幼小的心田里便留下了深深地烙印,炊烟特有的味道和风姿永远也挥之不去。

炊烟是村庄的符号。炊烟就是乡村,就是家园。望见了炊烟,就望见了家园,就有了安全感和亲切感。当家家户户的缕缕炊烟在村庄的上空混合成一片的时候,便形成了一种村庄最为独特的象征。由此,你看见了炊烟,就像看见了家家户户的 生机和希望;你望见了炊烟,就像望见了村庄的宁静与和谐。清晨,炊烟给你送来信心,黄昏,炊烟给你排解孤独。炊烟,就是乡村的手、就是乡村的眼。

炊烟是母亲的手语。当你看见炊烟的时候,你就触摸到了家园的柴门,家就立刻出现在你的眼前。这炊烟里,有家的温暖,有饭菜的香甜、有亲情的温馨,更有母亲的辛劳。缕缕升起的炊烟,是母亲对你归家的期盼。四季轮回,炊烟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春日的黎明,炊烟标志着劳作的繁忙;冬季的夜晚,炊烟预示着土炕的温热。炊烟在升腾,那是母亲弯曲劳作的象征。炊烟不断,母亲就不会歇息。无论什么时候,当你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就能看见奶奶或者母亲伏着身子,正往灶膛里添柴草,一家的生计都在这烟火接续弥漫之间,火光照着她们的白头发,火苗舔着她们布满皱纹的脸·····她们不知道,祖祖辈辈这微不足道的动作,营造了儿孙们生活中最初的诗意,蕴藏着一代代人最为朴素的幸福指标。岁月无情,炊烟里奶奶的身影,已变成记忆里的雕塑,如今又在母亲手中缓缓升起······

炊烟是生活的气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就是乡村希望之所在、兴旺之所系。炊烟里,有麦秸的香味,有树枝的香味,有野蒿的香味,当然也有奶奶和母亲的汗味儿。没有炊烟的村庄就不是真正的村庄,闻到了炊烟的芳香,看到了炊烟的姿容,就感受到了乡村的淳朴和安宁。

炊烟,是我儿时的衣带,是我如今的香梦。

炊烟是什么色调,乡村就是什么色调;炊烟是什么气息,家园就是什么气息。清晨,炊烟在微风中斜斜升起,一天的日子就这样舒缓地开启了。正午,炊烟就像蓝天下色彩淡雅的飘带,在阳光沐浴下随风舞动。黄昏,炊烟徐徐融入夜空,为满天的繁星铺上面膜,让劳累的身躯尽情舒展。无论什么时候,当你回到家园的土窑洞里的时候,炊烟便是迎接你最廉价的礼物、最厚重的温情、最朴实的表白·····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乡村的变化已是天翻地覆。然而,每当我闭上眼睛,总能思念起家园上空那一缕缕炊烟、总能回味起昔日生活的艰辛、总能感知到乡村的祥和,总会深深怀念那些点燃灶火、扶起炊烟的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养育我成长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所有的亲人。炊烟不散,乡情难断;炊烟不息,亲情永续。

由此我想到,人,行走于天地间,或淹没于喧嚣,或沉寂于孤独;或奔波于城际,或忙碌于田垄,其实也都是一缕炊烟,被命运之灶点燃,被岁月之风吹拂,到底在烹调什么,自己也未必知道,别人看见的,只是那或浓或淡、或直或弯的一缕,在屋顶,在天空,轻轻飘过。但愿这一缕炊烟能在星空下留存一点点印痕。

家乡的风景千姿百态,美轮美奂,但使我记忆犹新、令我魂牵梦绕的还是这飘然不绝的缕缕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