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会计人才知道:会计“深处”的魅力和智慧

会计是什么?是科学还是艺术?

科学讲究精确,艺术讲究审美。但在我看来,科学或者艺术都不足以涵盖会计的魅力。会计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概念、准则,而是体现世间本源的真理,又告诉我们行动规则的人生哲学和处事智慧。

01分录的智慧:知借贷明得失

分录是会计最基本的日常业务。它用“借”和“贷”两个符号,日复一日地记录着公司各种要素的增减、转化,从不停歇。它不容质疑地昭示着组织运营的基本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如果简单地把“借和贷”换作“得和失”,就会发现我们每天都在温习先贤的教诲:“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要“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分录如此简单、直接,又如此执着地提醒着我们,但我们真的做到“知借贷、明得失”了吗?得到时多想想失去的,失去时多想想得到的。借贷是平的,得失是等的。把情绪熨平,不正是幸福的密码吗?

02账簿的智慧:化琐碎为条理

账簿之于会计,就像兵器之于士兵。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处理形形色色的事。每件事、每个人,就像一笔笔分录,或增或减、或损或益地“沉淀”到自己的脑海里。如果不加组织,它们可能只是经历,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湮灭,而无法变成财富。

有账簿思维则不同。我们可以按照工作、生活、学习、朋友、同事、家人等“科目”,系统梳理并把人、事、物组织起来,使琐碎的信息条理化。用清晰的“账簿”把自己从杂乱无章的“分录”中解放出来,借以明确目标、理清方向。

03报表思维:展现最恰当的自己

账簿虽好,但还只是工具。如果说会计是生产者的话,那报表无疑是其产品。产品的制造要遵循国家统一标准。但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会计估计的主观判断和会计与业务的相互交互,尽管按照同样标准生产,产品却可能大不一样。

生活本就丰富多彩。“报表”现身说法,无非是告诉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展现最恰当的自己。对生活,应该是精致浪漫的;对工作,应该是精益求精的。该投入时彻底投入,该放松时彻底放松,干就干得无可挑剔,玩就玩得痛快淋漓。我是多元的,不必拘泥于任何标签。就算是适当地夸张或者“变脸”,只要没有偏离本性的“准则”,我就还是我。

04预算智慧:有规划才有未来

预算可以把公司的战略目标落地,并根据目标配置资源,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通过目标制定、目标分解、目标跟踪、目标考核的循环促使目标的达成。预算也许不完美,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没有了预算,公司之船该驶向何方?没有了目标,我们又如何达成目标?公司如此,人也是同样。当你怨天尤人、抱怨时运不济时,可曾想过自己是否有过预算?自己是否坚持了?自己又为预算做了什么?有规划才有未来,预算两个字鲜活而不容质疑地告诉我们:不要寄望于天上掉馅饼,送给自己梦寐以求的地位、财富、成就。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步步为营的推进和百折不挠的坚持,你甚至没有抱怨的资格。

05内控智慧:把握原则底线

内控做得久了,自然而然会以“行”或者“不行”区分事物。会计人员不是天生的审判官,但却养成了特殊的行为习惯——以原则底线决定行与不行的习惯。这是个非常珍贵的习惯。在新时代,还有一群被称为会计的人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行与不行从来都是泾渭分明的,越来越模糊的是我们的内心。有时我们认为偶尔的撒谎无伤大雅,有时我们认为一次两次的“越界”有情可原,有时我们因为目睹了太多无底线的行为而动摇原本坚持的原则。想想我们所从事的内控工作和所依据的制度。它白纸黑字,不会说话却不可置疑,不发号施令却充满权威。那其实是行与不行的边界。要坚信坚持的力量!

06审计智慧:勿心存侥幸

审计是会计的“邻家大哥”,有时会交锋,但经常协同作战。无论交锋还是协同,目的是一样的。审计用默默的注视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情,人在做,天在看,永远不要心存侥幸。

审计用实实在在的威慑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时刻提醒着我们: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即使天衣无缝,也终难逃过正义的眼睛。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任何不当都会留下线索。放弃侥幸的念头,严格要求自己,把诚实变成自觉。这就是审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