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人物志」风雪中的背篓公路人

古有“盐背子”因生活所迫,背着贴身的背篓,常年累月奔走在狭窄陡峭的山路里,深一脚、浅一脚,如泥土般将生命洒在一路的背盐历程中。

而今交通便捷之时,仍有这样的背盐人,头顶风雪脚踏寒冰,徒步将背篓中的盐撒向冬日里银白色的公路上,用温情为行者开路,用爱心暖化整个寒冬。

马儿便是如今这样的背盐撒盐之人,身为公路养护人员,夏战三伏、冬战三九是最常见的事。隆冬时节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曾经的“盐背子”有心酸苦楚,也有自己的历史江湖,他们是用生命去换盐。而今的公路人,迎雪出击、奋战一线,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他们是用生命去撒盐。

马儿(前) 开始一天的撒盐防滑生活

马儿原名李顺祥,是纳雍公路管理段基层养护人员,1993年参加工作的他,每个寒冬腊月大山深处蜿蜒曲折的公路上,自然也少不了他的身影。

一身橘红色的养路服,在盐与雪、土与汗的浸透下被蹭得乌黑油亮,一双湿漉漉的深绿色解放鞋,在整个寒冬的路上更显冰凉刺骨。肩背背篓、手提长桶,些许干瘦佝偻的个头透着质朴与真诚,因寒冷而起鸡皮疙瘩的通红脸庞上刻满艰辛岁月的痕迹,浓密的胡茬、凌乱的头发折射出公路养护汉子的憨厚与坚韧。

防滑撒盐 自有江湖

省道S211毕纳公路是沿线东关、维新、寨乐等乡镇居民进出县城的重要交通路线,尤其78公里至85公里(纳雍县厍东关乡至七星关区朱昌镇花厂村)路段海拔高、处于山口迎风处,冬季凝冻最为严重。马儿便是负责这条路的撒盐防滑工作,每天早上6点,来不及吃口热饭、喝口热水,马儿便背起自家背篓、提上长桶,开始一天的防滑抗凝保畅之路。

跪在防滑棚撕开盐袋取盐

公路沿线又矮又窄的防滑棚里放置有防滑砂、防滑盐等各种物资,为了取盐方便,马儿每天一大早,顾不上地面的冰雪与泥土,匍匐跪在棚里,用镰刀撕开盐袋,用手捧盐进桶和背篓里,然后一把一把地撒在前行的道路上。

对于撒盐防滑,马儿也有自己的小经验。“徒步撒盐,鞋子腐蚀破损厉害嘞,还是穿我这种解放鞋最合适不过,实惠又耐用!”看着自己乌黑湿透了的鞋子,马儿自豪地笑呵呵到。

身边的人不解,马儿为何在撒盐车辆机械这么便捷的时刻,还依旧坚持背上背篓、手把手地人工撒盐防滑?按马儿的话,在凝冻极为严重的山里高寒路段,人工撒盐相对安全方便些,况且既能节约盐粒又能防滑,人辛苦一点又有什么呢!

一步一脚印,在这条前行的防滑路上,马儿总是有自己的江湖道理。

编织草绳 方便行人

除了背篓,防滑草绳便是马儿冬季最得意的作品了。马儿说,路上过的行人,大多都是周边的老儒妇幼,冬季山里的公路陡峭湿滑,万一有个急事出门时,用古老的防滑草绳系在脚上还能帮到大家一把。

为行人绑上自己编织的防滑草绳

马儿防滑闲暇之余,一个人蜷缩坐进防滑棚里,抓起4至6跟采拔收集起来的茅草,在一端打结、剩下的部分平均分成两份,用双手使劲上下搓动扭成绳子。虽是个汉子,但只见灵活手巧的他双手一颤防滑绳就出来了。

2018年1月31日,马儿的撒盐防滑工作仍在继续,在凝冻最严重的箐巴垭口路段遇见一位背着小孩的农村妇女,因冰冻封路不能往前行走而急得满脸通红直叹气,在得知这位妇人因小孩高烧厉害、鼻炎严重需急送附近诊所时,马儿立即放下身上的背篓,取出自己编织好的防滑草绳绑在妇女脚下,与其他同事一起将其送至诊所。

细细的,慢慢地,经年累月,马儿把时光汇聚在撒盐与编织草绳上,有辛酸曲折,更有太多与行人之间的说不清楚的抗凝保畅情谊。

爱心服务 温暖寒冬

毕纳路箐巴垭口路段的防滑棚,是马儿日常的蹲点坚守阵地。“这里路陡风大冰厚行人多,守在这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防滑!”马儿笑着说起自己的选址理由。

马儿(左)拾柴生活取暖

撒盐防滑路途艰苦遥远,一天内难以饱饱的吃上一顿饭,马儿便从自己家里带上土豆红薯,以废弃油桶为炉,拾柴生火。饿了,吃几口柴火烤熟的土豆;累了,就在防滑棚里小憩一会儿。“烤着柴火,没感到冷咧。”这样忙里偷闲的休息,马儿比较满意。

防滑路上与同事并肩作战

马儿的柴火土豆,也帮助了不少困在凝冻路上的行人取暖饱腹。马儿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做成牌子留在防滑棚里,希望路上行人遇见困难时拨打,以便及时给与援助。

如同身边同事评价的善良、积极、热心肠一样,不懂大型防滑机械设备、不懂太多大道理的马儿,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与情感,将自己完完全全融入到这条道路上。

防滑途中捡拾散落的盐袋

寒风如刀、冰雪刺骨,农历腊月十三是马儿的生日,但也是凝冻极为严重的日子,马儿依旧如同往常一般,肩背背篓手提桶,过上自己的撒盐防滑生活,陪伴他的便也是这山山水水、冰天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