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秋,要注意……

2018年8月7日

戊戌年(狗年六月廿六)

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

立秋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

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

因此也有“落叶知秋”的说法。

立秋代表天气不热了?

古人认为“立秋”节气表示秋天开始。但从气象标准来看,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的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

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人”,即“三伏天”中最热的“末伏”(即8月11日~8月20日)还在立秋之后,因此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尤其是南方部分地区。

不过立秋过后,天气虽依然“闷热”,但是早晚和午间的温差会变大,因此早晚需注意添加衣物

立秋三侯

一候“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二候“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谨防秋老虎

秋老虎是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月至9月之间。

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立秋当天没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就把这二十四天叫做二十四个秋老虎;如果立秋当天下雨了,哪怕是小雨,则称为“顺秋”。

一场秋雨一场寒,意思就是顺秋以后天气就会变得越来越凉爽宜人。

清热解暑可继续

天气依旧炎热,清热解暑类的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撤出。平时的绿豆汤、莲子粥、新鲜蔬果等都可以防暑补液,增进食欲。

寒凉饮食要减少

经过一个炎炎长夏,人体消耗较大,多事之秋反而要小心脾胃虚弱不适。过于寒凉的食材,如冷饮、黄瓜等要开始少吃了!

饮食要适量进补

秋天是进补的好时节。可以适当增加进补的肉类,如鸭肉、海产品等。

立秋习俗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

吃鸡蛋

立秋这天,一些地区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鸡蛋不伤脾胃,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称人

即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来检验肥瘦。如果称出来的结果是瘦了,那自然要借着“贴秋膘”的名义大吃大喝了。

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小提醒:立秋后要多吃一些温热的水果(如大枣、山楂、金桔、荔枝、龙眼、葡萄、石榴等),以调理脾胃,这样到了冬天比较不容易感冒、腹泻或者手脚冰冷等。

关于秋天,那些美妙的诗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过三闾庙》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愿你在这即将到来的金色季节

此前的付出都有所丰收

滴滴汗水都结成硕果累累

也愿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耳畔有一缕秋风,拂去酷热的夏

入梦伴一阵秋雨,润泽烦躁的心

晨间沾一滴秋露,折射爽朗的秋

心中怀一丝秋意,渲染美丽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