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曾有两县长因霍泉分水大打出手同归于尽

​霍泉之水,滔滔余波,流而尽溉,汪汪弘润,用无废流。其泉出于霍太山之麓,惊涛汹涌,莫测其渊。源之初引,名曰北渠、南渠,下而拾遗又曰清水、小霍。赵城、洪洞二境之间,四渠均布,西溥汾堧,方且百里,乔木村墟,田连阡陌,林野秀、禾稻丰,皆此泉之利也。


​霍泉又名广胜寺泉,出露于洪洞县东北15km处的霍山山前广胜寺脚下,离下寺不过百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丈之深。它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每小时有四立方米的流量涌出,向西流去。霍泉用于农业灌溉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唐贞观年间,霍泉就可浇灌十余万亩田地,本可造福于人民,但反而给洪洞和赵城两县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相传,北宋仁宗历年间,广胜寺有个小和尚,名叫智海,不仅精通经书吗,而且晓达诗文。一天,当地的一位秀才同智海一道,去分水亭北面的郭谷庙散步,见庙里的几尊塑像很有趣:左右两个带着乌纱帽的七品官,一个手持菜刀,一个手轮木棒,双方怒目而视,当中一个和尚分手劝架,塑像塑的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据说,这是洪洞的谷知县,赵城的郭知县和广胜寺的老和尚商量霍泉分水一事,因二位知县大人话不投机,双方先是吵嘴,后来居然拿刀抡杖打起架来,二人拼命厮打,老和尚在中间左右劝架。结果三个人都负了重伤,同归于尽了。那位秀才想试一试智海一和尚的文才,就以此事为题,做了一副对联,书写在庙内墙壁上:三条人命是谁罪;两顶乌纱唯他光。
​智海小和尚看了此副对联,视下联中“唯他光”三字很不舒服,于是,提笔添了六个字,把对联改为:三条人命是谁罪有应得;两顶乌纱唯他光明正大。那秀才一看,连连称赞智海小和尚改得好!据《山西通志》记载:“洪赵争水,岁久,至二县不相婚嫁”。在当地土豪劣绅的挑唆下,两县因争泉水,不断打架斗殴,持续了数百年时间。
​据碑志记载,洪赵两县在唐贞观元年开始分水,当时的分水是在河内垒起石头把水分开,年长日久,石头就发生移动。直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平阳知府刘登庸的主持下,将霍泉水“三七”分开,赵城七分,洪洞三分,并建了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以后,又建了碑亭。

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合理使用。 现今,分水亭早已成为历史遗迹。唐“十历大才子”之一李瑞有一首咏霍泉的诗:“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云落,喧声绕石斜。明朝更寻去,应道阮郎家。”阮郎家即指环境幽静的美好世界。李瑞诗里期望霍泉能流出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