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跳蚤市场”:学姐可撩,帐篷可卖

6月是约定俗成的毕业季,由此衍生出了许多固定的概念,比如高校的“跳蚤市场”,每年火爆程度只增不减。东西便宜得可以白送,没啥古玩珍奇,但卖的开心,买的更嗨。看似是一个二手物品交易市场,却不输淘宝。如果只是卖东西这么简单,它凭什么能成为一个特有的文化符号?你,又稀罕它哪一点?

言苏伦 | 文

大妈说:俺稀罕这儿东西便宜啊!

6月7日,信阳师院操场上密密麻麻都是人,旁边儿扯一条横幅写着:信阳师范学院欢送毕业生之跳蚤市场。

一位穿着红上衣的大妈正在学生摊位上讨价还价。

大妈说:我这会儿只有4块3毛钱,我最多给你4块钱。我要有1块钱我就给你了。

穿着白色T恤的小伙儿不知该怎么接招,无奈地说:好,拿走吧拿走吧。

一个妇女的小推车上放了一床被子,还挺新,有人问她被子在哪里买的,她向人群中的某个方向指了指,人家继续问多少钱,她说6块钱。真便宜啊,那可是好大一床被子呀。妇女说她就住在学校门口,每年都会来。

还有一位大妈拉着一个又旧又脏的拉杆书包,问起她都买了啥,她在包里翻出来各种小东西,说:都是我自己喜欢的,以前舍不得买,这里价钱挺好的,昨天前天我都来了。

跳蚤市场里,卖的多数是被子、水壶、晾衣架等生活日用品,当地的大叔大妈特别喜欢,比2元店里的东西还便宜,而且学生们心肠软,好砍价。

一个大四的男生说,他的保温壶,买的时候100块,现在30卖掉,一个大妈非得15拿走,他不想卖了,大妈竟然要强行拿走!

还有一个小伙子,摊位上的东西全都1块钱一件,然后一位大妈过来,一口气买光了。

一个卷发姑娘说她的一双20块的鞋子,大妈要7块拿走,拿走就拿走呗,还问她是不是真皮的,她都不知该说啥好了。

一本教科书3元,一本考研书籍5元,5块钱可以买到一个暖壶,不到10元能买一双鞋子,这对于任何类别的顾客群体都是很具诱惑力的。

相比之下,河南理工大的跳蚤市场就大了很多,从6月16日开始,校园里七、八条道路两边摆的都是摊子,书籍大概是1到3块一本,电子产品1到3折,暖壶3到5块一个,衣服鞋子包包就更便宜了,可能1块钱就拿走了,甚至还连买带送。

摊位还十分抢手,路边随处可见童靴们贴的占位纸条。

针对这些物美价廉的东西,也有新花样。比如理工大校园里邮寄服务推出了“不计重量,按件收费”的活动,省内15一件,省外25一件,买的太多带不走的就可以选择邮寄。

更有甚者,跟毕业生们搞起对台戏,你卖我收,权当收废品。竹园六号公寓门口,两位学弟弄了两个秤,摆个牌子:纸箱和书籍一律7毛一斤,新衣服3折,瓶子1.5元一斤。

不得不说,这还是个颇具商机的市场呢。

毕业生:东西留给学弟学妹,俺只带走回忆

买东西是图便宜,那卖东西的就是为了挣钱吗?

河南公共频道专门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拍了视频并做了采访。

校园里确实热闹得不行,外向的“爷们儿”边卖边吆喝,“4块钱买一本送一本”“走过路过不要错过”“5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啊”“买收纳袋送学长啊”……

到处都飘着滑稽的叫卖声。

记者采访了不少大四的同学,一个男生说:东西太多了,拿也拿不走,只能卖掉了。给学弟学妹们用也是一种方便,不然扔了都浪费了。

在一个摊位上摆着一个玻璃瓶,旁边儿的纸片儿上写着:辣椒油6.66666元。摊主是一位一位来自东北的大四美女,她说自己弄的辣椒油拿到学校没吃完,那一瓶还没打开,扔掉太可惜,卖了造福学弟学妹吧。

来淘东西的学弟学妹们都是满载而归的节奏,一位男生手里拿着体重秤、电脑散热垫、还有一副学校纪念版扑克牌,以校园风光为主题。

航院的跳蚤市场里,卖啥的都有,但最畅销的竟然是校园风光扑克牌,卖扑克的男生说:因为很多人毕业之后很少会回学校,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美妙的四年,所以说这期间的每一段时光都非常珍贵。

也就是这个原因,小小扑克牌就成了抢手货。

一个大四的女生,她在航院的时候,学校每年都有跳蚤市场,她觉得很新奇。今年轮到自己当主角了,就来试一试,感觉很有意思。

航院的跳蚤市场办得确实不错,同学们一致认为这跟学校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毕业季,一周五天,每晚都有,管理很好,不允许外来摊位进入,只让本校学生摆摊。

河南科技学院学海路的跳蚤市场上,一个宿舍的美女一起开心地摆着摊子,摊子上有衣服、鞋子、饰品、化妆品等等,卖出的东西收益很少,但她们却笑得很开心,因为收获的快乐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有人摆了一地五颜六色的水笔,勾勒出大学四年美好的时光。有人挂出了“学姐可撩,帐篷可卖”的牌子。同学们纷纷化身“推销员”,嘻嘻哈哈地说着、笑着、闹着。

东西可以卖掉,但回忆卖不掉。毕业了,小伙伴们一起招揽生意,一起收拾行李,一起和母校说再见。

高校跳蚤市场是一种文化传承,要啥有啥

高校跳蚤市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商品交易市场,而是一个将学校情怀传递下去的文化传承空间。

就像郑州航院的一位美女说的那样:大一的时候买东西,大四的时候卖东西,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高校跳蚤市场由来已久,原本是西方国家对旧货地摊市场的别称,最早是英国人经常拿自己的旧东西出去卖,那些旧东西里会有跳蚤、虱子之类的小虫子,于是就称为“跳蚤市场”。

咱国家一直提倡勤俭节约,且环保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大学生永远是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带不走的东西不能扔,太浪费,卖掉算是一种循环再利用。

对于一些不富裕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卖东西还是买东西,都是划得来的。

如果说一开始因为物质层面因素形成了跳蚤市场,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商品交易市场。

在这里,毕业生将富有回忆的旧物卖给学弟学妹,传递了学校的情怀,可以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平台。

郑州航院的一位美女说:大一的时候买东西,大四的时候卖东西,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河南中医药大学更是高科技,充分利用了扫码支付的技术。傍晚时分,校园里街道两旁将近两百个摊位无人看守。

有留下微信或支付宝的二维码的,也有留微信和手机号的,至于价格,明码标价之余,很多摊子上写着“价格自定”或是“看着给吧”之类的。

要毕业了,咱就把青春换个好玩儿的方式留下来吧。

这种文化现象引起的关注是很高的,在各个跳蚤市场,除了来买东西的,还能看到很多不买东西的“游荡者”。

比如信阳师院里一位穿着白衬衣的大叔,背着个单反相机,他说他住在学校附近,每年跳蚤市场他都来,觉得办得很好。然而他不是来买买买,是来拍拍拍。

当然,跳蚤市场也不是大学的专利,任何学校都有毕业生,连小朋友都能当主角。

今年3月11日,郑州市第106中学一年一度的跳蚤市场如期举行,这时美术单招已经结束,学校高三学生的美术课也结束了,他们就把一些复习资料、画册、颜料等卖掉。

对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说,这些东西很有用,而且买的时候,学姐学长还耐心地传授复习考试经验。连校长都会到市场去参观。

校长苏芳兴致盎然地观看跳蚤市场

你看,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市场,是毕业季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这里,有人卖东西,有人送东西,有人来淘宝,有人来找回忆,有人来看热闹,有人来交朋友。总之,它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想要啥就能掏出啥。

(图片源于网络)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