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不能因短时间内出现的问题就一味地否认它!

今年6月以来,国内多家P2P平台接连“爆雷”。数据显示,6月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80家,其中问题平台63家,停业平台17家。

业内专家认为,此轮“爆雷潮”在业内早有相应预期。

其实,早在去年年底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在今年6月末前完成P2P行业的合规性备案。一些问题平台对照相应整改方案后,自知在合规性上“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选择清盘退出。

近七成问题平台淘汰出局

自融、假标劣标、缺乏自主造血能力……在已经“触雷”的平台中,几乎都能找到相似原因。一些缺乏可靠的“发标项目”的平台,就将投资者资金和自身关联公司相匹配,让投资者承担经营投资“双风险”;一些平台尚未建立自主信用审核体系,对于借款人还款能力把关不严,致使延期兑付情况严重;一些平台借“0元购”概念大搞网络传销,长期将短期借款资金与长期投资资产错配,甚至垒起“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在P2P行业的强监管时代下,上述问题平台必然面临淘汰出局的最终结果。

自从2014年进入发展快车道以来,在经历了多轮市场“淘汰赛”后,P2P行业内正常运营的平台从最高时超过5000家降至目前不足2000家。

P2P行业正处于自我净化的正常阶段

就在前几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工作方案中,明确了时间节点,P2P网络借贷和网络小贷领域清理整顿完成时间,延长至2019年6月。

这是一颗定心丸,也是一场剧情预告。整改时间节点明确了,对投资人就是重大利好。至少能拨云见日,曙光在即。

但我们知道,这不到12个月,并不短暂。在整改完成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平台退出和爆雷都将是常态。从另一几个角度来讲,这是行业进行自我净化的一个正常阶段。

引用资深金融专家黄生的话来讲,“P2P行业为“小有闲钱”的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投资渠道,同时也向有短期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提供了“弹药”。在行业不断吐故纳新之后,迎接投资者的也将是更加健康开放的投资环境。”

这期间的每个选择、每笔投资,都考验着投资人的判断与眼光。到底行业会呈现什么走势?平台都在如何应对危机?我要怎么投资才能安全迎接黎明到来?我们都不能因为短时间内出现的问题就一味地否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