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分析:伊利股份稳定经营的消费品优质公司!

在选取本周的价值股的时候,我挑选了几个好公司进行数据比较,最后相中了伊利股份是被他近10年的优越数据所吸引。大家知道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几乎让中国乳制品行业全军覆没,国产乳制品一下子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但是随着监管的加强和企业自身的规范,毕竟10多亿大国的需求不可能都靠进口来满足,何况进口的也未必是安全的。确实中国乳制品这10年没有让消费者失望,产品质量越来越好,特别老牌的伊利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信任。也许一个行业就是靠这种毁灭性的灾难才能让从业者成熟,才能让这个行业走向健康的发展方向。但是食品安全依然是投资这类公司的最大风险,按照目前的形势,伊利股份的业绩只会越来越好,两方面原因:其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均奶制品消费在进一步提升。其二,企业自身的产能扩展和市场拓展能力和品牌溢价越来越高。所以未来5年,一家新对手超越伊利股份的概率不大,也就是起码可以长期投资5年伊利股份没有大的问题。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快于GDP增速,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提高。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消费升级加快,结合“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内乳品消费规模继续扩大,行业增速回升。近年来,受消费升级驱动,中高端乳品、健康功能型乳品及其它新包装、新口味乳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同时,随着便利店、电商平台、母婴店等渠道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也在改变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消费者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促进了乳品市场的增长,市场由单纯的规模增长转变为品质和结构的升级,国内乳品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乳品属于大众日常消费品,行业周期性特征不明显,这些都是投资的利好。

伊利股份1996年上市到2017年,总计长达22年(见下图22年的走势图),总回报高达近263倍,也就是26397%,年复合收益率29%,复合收益率相当高的公司,而且长达22年持续有这样的高收益率,作为一个消费红海市场里面是非常厉害的。前22年那么优秀,后22年大概率是不会差哪儿去,所以未来确定性还是比较高的一家优秀企业。而且也经历了2008年的行业生死考验,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上图为上市以来的日k线图)

再看下图片伊利股份的年k线,总计23个年k线里面,即使股市行业非常差,股市监管也非常松的1996-2005年,伊利股份在慢慢牛熊交替的环境中,你如果长期投资了10年,假设1996年上市就买入,到2005年12月31日,累计收益也高达939%,也就是9倍的投资收益,应该是非常优越的业绩了。2006年2007年大牛市更是超过200%的收益。到2008年整个行业因“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伊利股份也没有独善其身,股价大跌68%,一夜回到2005年底的收盘价,但是如果你依然坚持持有,后面的日子几乎每年赚钱,最差的2011年年化收益也超过了6%,2017年涨幅更是超过了80%,但是今年修复去年的过高涨幅,出现了15%的跌幅,也许这也是低吸的机会,别着急,喝口茶,听我慢慢详细分析完十大方面,你再考虑是否理解他是真好还是假好?再决定是否需要投资?

(上图为上市以来的年k线图)

我们从十方面来完整分析,用数据说话:

一、有竞争力的公司。

品牌:伊利股份品牌家喻户晓,14年胡润品牌排名29(蒙牛排名38);伊利股份多个产品,如纯年奶、金典、安慕希、舒化奶、QQ星、兵工厂、巧乐兹、金领冠等均很具有较高的产品竞争力。

质控:全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SSC22000为主线,全过程质量控制。与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升级伊利全球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伊利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能力。

研发:能不断推出新产品。

原料:拥有全球化乳业资源保障(新西兰、意大利基地)。

渠道:拥有良好的渠道渗透能力,积极通过整合电商业务平台、拓展母婴店、药店等新型销售渠道,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全面推进营销、供应链服务等领域的创新管理。

二、产品单一,主营业务占比高。

伊利股份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8.89%,其中2017年液体乳占了总收入的82.56%,将近200亿元。所以产品单一,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高完全符合。

三、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司。

伊利的财务之稳健堪称A股典范,基本上各项财务指标保持行业领先,ROE稳定地维持在高位,目前没有看到财务隐患,成为名符其实的“现金奶牛”,相比之下,蒙牛有45亿之巨的商誉,16年的计提减值让其亏损7亿。连续多年的经营财务积累,使得伊利有能力持续进行营销、研发、新项目等方面的投入,年报显示2018年计划投资126亿(含在建项目),有助于继续保持其在行业的领先地位。2017年度研发投入2亿元,占比营业收入0.31%,绝对数大,比例小,可持续。基建投入为一次性扩大产能投入,所以低投入高产出也算符合。

四、利润总额高,盈利确定性高。

伊利股份历年的业绩情况如下,年利润12年来年年正收益。

伊利股份净利润12年来(除2007、2008年和2012年外)都一直保持高增长,尤其2009年、2011年、2013年实现了100%左右的超高增长率。利润总额从2006年的3亿增长到2017年的60亿元,总量增长了20倍,公司成长性令人惊叹。

展望2018年,公司管理层给出了“计划实现营业总收入770亿元,利润总额75亿元”的目标,算下来营业总收入计划增速13%,略高于2017年,而利润总额计划增速6%,与2017年基本持平,也验证了潘刚所言“保持高利润率有一定难度”。截至2018-08-01,6个月以内共有 34 家机构对伊利股份的2018年度业绩作出预测;预测2018年每股收益 1.21 元,较去年同比增长22.22%, 预测2018年净利润 73.86 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 23.07%。

五、净资产收益率高的公司。

按照巴菲特三大财务指标ROE大于20%,、毛利率大于40%和净利率大于10%的指标衡量。伊利ROE从2009年之后一直稳居23%以上,2017年更是高达25%,毛利率长期稳中有升,不足之处是净利率不足10%。整体看三大财务指标,可以读出这是一个行业龙头且具有长期竞争优势。长期超高的净资产收益率更是保障。

六、高毛利率的公司。

销售毛利率2006年来稳中有升,从2006年的27%提升到2017年的37%,说明企业经营水平越来越高,竞争力越来越强。一个完全红海的消费市场,公司能够做到如此高的毛利率,而且稳定10多年的经营超高毛利率,实属不易。

不足之处是销售净利率比较低,不足10%,但是从2006年的2.27%上升到2017年的8.89%,说明公司过去12年的市场地位逐渐在提升,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成本受益于规模效应,所以净利率越来越高。

七、应收款少、预收款多的公司。

伊利股份2017年营业总收入680亿元,应收款才7.8亿,占比才1.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是说明企业渠道掌控强势,管理水平高。

从年报的坏账准备也可以看出,坏账率极低。2017年的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坏账准备增加了2000多万,相对7.8亿的应收款,说明大部分还是能够收回,占总的应收款比例也才2.5%,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相对160亿的营业额来说更是微乎其微。

超高的预收款,说明企业的产品竞争力非常强,渠道掌控力也很好,从2006年的3.9亿预收款增加到2017年的41.26亿,足足增加了10多倍,这一条完全符合。

八、选择一个行业龙头的公司。

2017年7月12日,在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乳业20强”中,伊利集团蝉联亚洲乳业第一,位居全球乳业8强,连续第四次入围全球乳业前十,体现了企业在亚洲乃至全球全方位的综合领先优势。凯度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公司常温液态类乳品的市场渗透率为80.1%,比上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产品的市场渗透能力逐年增强。尼尔森零研数据显示,公司常温液态类乳品的零售额市占份额比上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公司婴幼儿配方奶粉在母婴渠道的铺货水平提升4个百分点,该渠道下的业务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8.9%。

国内乳业市场主要由伊利、蒙牛、光明三家公司所掌控,根据最新数据显现,三家公司占据国内乳业的47%,行业呈寡头垄断局势,竞争格局稳固,其中伊利的营收和市占率又居三者之首。特别是在如今大消费环境不佳的背景下,公司的整体市占率仍在进一步提升,目前市占率为20.4%(同比+1.1%), 其中常温液态奶销售额份额为29.0%(+2.2%);基础液奶销售额份额为35.9%(+2.1%)。巴菲特认为ROE在财务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有人将ROE称为“估值之锚”,我认为这一描述再恰当不过。伊利股份ROE尽管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在行业内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第二名燕塘乳业与其有11.5%的巨大差距。分项来看,净利润率8.89%,位居第一梯队,远高于蒙牛、光明;资产负债率48.8%,低于蒙牛和光明,但高于规模较小的其它乳企;总资产周转率遥遥领先,近三年分别为1.52、1.53、1.53,显示出极为出色的运营管理能力,远高于同业其它公司。

每股收益第一:

净利润第一,远超第二名光明乳业。

营业收入第一,远超第二名光明乳业。

九、每股收益高和借款金额少。

首先每股收益,伊利股份12年来除2007年和2008年行业毁灭性的“三聚氰胺事件”亏损外,其余都是正收益,而且保持相当稳定。

伊利股份的短期借款12年来都有,而且不少,2017年高达78亿,但是看下面的图片,长期借款几乎没有,说明整体现金流没有太大问题。具体原因,我查询了一下,看下文的分析。

伊利股份年报显示,2017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70亿元,同比骤降45.34%,也就是说,由日常经营产生的净流入额,并没有因为销售同比增长而增加,反而减少了近乎一半,财务数据背离值得投资者关注。

对此,公司给出了几点解释,其中存放央行款项增加和支付所得税、增值税两条显然不构成负面诱因,那么第一条“原辅料价格上涨”则应该就是经营现金流出现大幅流出的真正原因。

伊利虽然现金流净额降低近50%,但公司手里仍不缺钱。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由于液态奶乳制品上游主要是白糖、纸类包材等,这类常见的商品没有技术门槛、价格受供需影响大,有类似周期品的属性,涨价只会是短期现象,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从伊利2018年一季报中,经营性现金流转正、净流入16.7 亿元,也得到了印证。第二,在合并现金流量表明细中,我们看到“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同比增幅达到约26%,超过公司业绩的增速,显示公司对原材料加速备货,即使未来继续涨价,成本对业绩的影响也会逐渐边际减少。

第三就是公司的货币资金从138亿增加到218亿,同时期末现金从132亿增加到207亿,双双同比大增,另外还大比例分红,显示公司手上并不缺钱。现金流骤降应该不足为虑。

十、空间巨大的行业前景

1、乳品消费市场潜力大,但面临更加复杂的需求环境和需要长期的市场建设投入。当前,国内人均乳品消费量不足欧美发达国家的 1/5,乳品市场发展空间大,随着消费者饮食习惯的改变和人均消费支出能力的增加,行业未来发展空间良好。但同时也面临:传统乳品在大中城市市场渗透率较高,人均消费量变化不大,消费需求趋向高端化、多样化;而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尚处于开拓阶段,市场发展机会多,需持续培育和建设投入。

2、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食品消费升级加快,乳品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未来,消费者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激发市场增长潜力,并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乳企也将面临创新发展的挑战,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及新兴渠道拓展等方面,进行持续、大量的投资。

3、在品质消费时代,大健康的食品概念已被更多消费者所接受,乳业健康营养的产品特性和国内良好的市场成长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企业或资本的进入,乳业的“全球一体化”趋势显著,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乳业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也给国内乳企带来了更多新的业务发展机会,有利于企业走出去,搭建世界级的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开拓新的市场。

2018年一季度高达21%的净利润增长率,按照这样的利润增长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1600亿的市值估值合理。

从十大方面来分析,伊利股份10条完全符合。这家从1996年上市开始算起,有23年上市经营历史的企业,完整经历了至少n个经济周期的考验,很好地活下来了,而且还发展得非常好。历史亏损年份除2007年和2008年外没有亏损过,这个有特殊的行业原因。我们从网上公开的可查的历史业绩数据看,1992年以来就亏损了这2年,而且净利润从1996年200万增长到2017年的60亿,整整增加了3000倍,股价才涨了263倍。所以总体是一家比较理想的高成长优质公司!

我们小结一下,乳业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呢?她有哪些特征,区别于别的不够好的生意呢?第一、”很长的坡“。行业周期不明显,乳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从过去乳业的规模迅速扩展,到喝好奶,喝新奶的结构化升级,这是消费升级时代对乳业提出的刚需。乳业算得上一个稳定的有长期刚需的和市场发展空间的好生意模式;第二、“很厚的雪”。由于快速消费品,存货周期快,在这个行业需要品牌、渠道和规模的优势形成壁垒,因此,乳业行业的行业龙头通过规模成本优势、品牌优势和渠道供应链综合优势,容易形成较深而广阔的护城河,由于技术进展缓慢,几乎不会遇到太多的降维攻击等形式。第三、对全面质量管理有极高的要求。如果和白酒等好生意模式相比,乳业由于供应链庞大,因此如果提供管理能力,树立严格管控,把安全质量放在首位是乳业经营的重中之重,乳业行业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确实对经营有很大的冲击负面影响。同时,乳业公司要推陈出新,不断以新品占领市场,此时,如何把握创新的速度和质量管控的力度就是一个考验管理能力的艺术。所以根据以上的详细分析,伊利股份还是值得长期价值投资的。当然买卖点由您自行决定,在决定买卖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这个行业和这个公司,才能不被二级市场的波动所困扰。(作者:十点价值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