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 该怎么干?

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新闻通稿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重点阐述。从2018年上半年的表现看,我国的基建投资已经在持续有效发力。

上半年,仅上海、重庆、山西、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广东、海南、贵州、陕西、宁夏13省市完成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投资,就达到了34175.27亿元。换言之,在“去杠杆”“控制地方债规模”的上半年,大规模基建已经先行一步了。

有分析指出,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出口、大规模基建是中国经济预防衰退的“三大神器”。上述分析是否准确,《经济》记者采访了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珏教授。

林珏表示,目前,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和出口)中,出口已经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弥补;而中西部精准扶贫工程尚未完成,取得成效也还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只能依靠扩大投资来应对。

金融危机期间,中国4万亿基建带来了地方政府的严重债务,但也为防止中国经济因出口下降而衰退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今,房地产规模扩大已受到官方限制,扩大基建是一个应对困境的办法。

“扩大基建可一箭双雕。其一,消化部分过剩产能,如钢材、水泥、机器设备等;其二,将一些放在未来的建设项目提前,比如川藏铁路,不仅可以使道路更通畅、环境更优美,还可为以后生产成本的下降奠定基础。目前,美国政府振兴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1万亿美元的基建投入。当地时间7月25日,美国众议院交通与基础建设委员会主席比尔·舒斯特(Bill Shuster)披露了基础建设计划草案。这些年,中国对外投资连续增长,面对美欧和日本在投资上的限制,让中国企业的资本留在内部也是一件好事。”林珏强调。

林珏告诉记者,过去很长时间,为应对贸易战以及美欧等西方国家的投资限制,我国政府长期积极开拓新市场,扩大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与投资,比如非洲、拉美、中亚、东盟等,同他们签订更多自由贸易协定。“这些事情,以前在做,现在也要继续做。”

不过,林珏指出,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政府的决策时,要设立严格的审查和监管程序,为腐败问题做好预防措施,防止好的策略“变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