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泉港|从石筑土楼到清末古街的历史岁月——前黄村

作者© / 林亦尘 • 摄影© / 林亦尘

2018年07月23日

第[20]篇文章

前黄村

南观鲤鱼(惠安辋川鲤鱼岛)

北倚麟麒(本村后麟麒山)

世称望族

自北宋哲宋元佑辛末(1091年)年

开基至今,已历九百多年

辖前黄、西园、涂楼三个自然村

历史追溯

前黄村的黄氏始祖是何人?

自何处而来?

由于近百年来世事沧桑

谱牒均失,答案亦众说纷纭

最有力的史料

当属三四块当代出土的墓志铭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土的

陇州房黄保齐的墓志铭载:

“侄孙讳妈佑,字保齐,居惠安之前黄

其一世祖讳昇,赐进士出身

宋大理寺卿,由莆迁惠

为前黄之始祖”

2000年

又出土一位前黄陇州房的先祖

黄明心的墓志铭:

“君讳明心,字少清

黄氏先祖昇公,宋至和年间进士

宋大理寺评事

自莆田迁居惠安前黄

历二世祖讳理公及

二十一世讳云蒸公,先后皆进士”

前者碑文系前黄二十四世祖

时任福州府永福县训导黄廷贤撰写

落款时间是清道光三十年六月

黄廷贤是前黄先贤,治学严谨

作此碑文定有根源

而后者主人生于明末

是当前出土的墓志铭中年代最早的

其说法应比后来的碑文更可信

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

前黄解元房黄在帷的墓志铭

其中载有:“自始祖进士校书郎理公

由莆徙惠之鳌塘(前黄清时属六都鳌塘铺)

而宅焉。”

此中提到“始祖”

校书郎黄理由莆徙来

与上述黄昇为始祖

黄理为二世一说相悖

近年来,有族人为谨慎起见

到祖居地莆田黄巷查考族谱

却有了意外收获

证实仍黄理迁惠,开基前黄

而后接其父大理寺卿黄昇来惠

并奉为前黄始祖

可见了两者说法皆所持有据

难怪百年来各持一词,纷争不止

▲雍正十三年举人,乾隆元年会魁,黄瑶观故居

黄素石楼

黄素石楼

俗称“土楼”又名“定楼”

位于前黄村西南面

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

是福建省唯一一座纯粹的石筑土楼

系黄素、黄堂官父子历时三十多年建成的

大楼原为石构

为何称为“土楼”?说法不一

有的说当时大楼叫“定楼”

年长月久,糯米灰混凝土逐渐变黑

看似土壁,因被称为“土楼”

有的说建筑大楼时没有搭架

用土逐层垫高而筑,故称“土楼”

主楼为石构方形平顶四合式三层楼阁

构房36间,楼外建72间环屋

共108间正辅房屋

总体结构主次有别,统率有序

恢宏壮观,形成一个取象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的宏伟建筑群

石楼内部防备森严

是福建众多土楼里最独特的一座

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

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下四壁仅在西面设一拱形石大门

门首石匾题“式好攸宁”四字

左下方小字有“乾隆六年岁次”字样

石大门之内再设两重门,中门为大铁闸

内外两重则用优质坚固的桧木做门板

外门板包铁皮,以防备盗贼火攻

门框上方还设有水槽

从楼内水井可随时汲水浇灌灭火

足见其防御措施周密严谨

大楼墙壁的厚度

最宽达1.4米,窄者也达0.73米

三层上的糯米糖水灰墙壁

四面各设有三个大、小窗门

二三层楼内彩栋画壁

共有24格栏杆,雕饰花鸟,堂皇别致

三层顶楼的四面墙角

各伸出一个设有射击孔的哨楼

长宽各2.8米,高3.6米

大楼与楼埕的正面,有一道砖屏墙

两旁各有一个拱形的小砖门

屏墙的边沿各敞开一个缺口

作为通道,通道的对面

各有一个长方形石大门

石大门与围绕大楼的

东西南北厢房连成一体

西南石大门的南侧

自西往东有一长列

配有天井、庭院的外南厢房

大楼前面有石埕

分三层铺以石板,占地453.6平方米

埕北有一木构的埕门

埕门外又一石埕,也铺石板三层

此埕的西面又有个高低不同的大砖埕

这三个石、砖埕的北面

外面周边环绕建72间厢房

取象“七十二地煞”,现基本保持原状

厢房多为红砖白墙体、硬山式顶、

屋盖瓦筒、二进厅、五间张、

双护驾格局,里面雕梁画壁

雕饰花鸟禽兽,堂皇气派

外石埕与外北厢房的东面

隔着一道砖围墙和一大砖埕之后

即是红砖白石墙体“二进五间张”

皇宫式建筑“北大馆”

这座大楼的三楼上紧靠墙壁处

有一道约宽两米左右的

可通达四面或哨楼的走廊

旧称“跑马道”,既宽敞明亮

又通风透气;不论春夏秋冬

只要登临于此凭窗极目远眺

满目风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古大厝里依旧

住着几位暮年老人

她们与古厝一起辉煌一起暗淡

时间仿佛就停在了那个时代

她们依旧过着

随晨光醒来伴星光入睡的日子

烧柴做饭,耕田种菜

生活过得朴实而宁静

侍卫府

前黄侍卫府

位于涂楼自然村黄素石楼旁

建于清朝光绪四年(公元1978年)

的“二进五间张双护厝南接偏馆庭院”

的皇宫式宏伟建筑群

它坐东朝西,红砖白石墙体

硬山式屋顶,屋盖铺瓦筒

燕尾式屋脊高翘欲飞

前面有一个偌大砖埕

两旁各置一个石砌的“旗杆座”

外面是一道高大的砖围墙

整座府宅建筑别致

气势恢宏,堂皇富丽

涂楼侍卫府主人

黄正元(公元1844年—1906年)

字抡卿,号舜廷

清朝同治癸酉科(公元1873年)

武举人

光绪丁丑科(公元1877年)

武进士

赏戴蓝翎御前侍卫,乾清门行走

诰授武翼都尉,诰封修职郎

这座主楼侍卫府就是黄正元

当了侍卫官之后于次年兴建的

屋檐下

用白灰雕塑着许多山水人物

花卉树木和飞禽走兽等

还涂色绘彩,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凹入的大门两旁

用绿瓷棕砖等镶嵌出精美的

“麒麟呈祥”“花鸟闹春”等图案

大门顶端是

浅黄底浮金字的“侍卫府”横匾

匾上的左下角

刻着蓝底红字的光绪御玺印钤

据说匾上的御玺印钤用法是很讲究的

只有那些达官显贵才能用蓝底红字的

其余的则用浅黄底或白底红字的

由此可见

土楼侍卫府的主人

当年颇受光绪皇帝器重

穿过天井步上厅堂

只见厅前横梁上和厅后板壁顶端

悬挂着“进士”“选魁”

“武翼都尉”等匾额

厅堂、居室、偏馆

雕梁彩栋画壁,艳丽典雅

宅院内的门窗图案

各呈方形圆形菱形等等,互不雷同

侍卫府里居住着一位

八十四岁的老奶奶

虽已到杖朝之年

但容颜依旧美丽动人

她优雅又从容的对

每一个过路人微笑寒暄

岁月的痕迹在

纵横沟壑的皱纹中显现

时光的洗礼在

满是粗茧的双手中表明

文保庙

在黄素石楼的毗邻处

有一座文保庙

硬山式屋顶,翘脊飞檐

庙前建有一座清风池

烈日下池水波光粼粼

倒映在拜亭上光影如幻

正门上方镌刻的

“文保庙”三字遵劲庄严

两侧有联云

“文则安邦武则定国

保及子孙泽及黎民”

巧妙将庙宇“文保”二字嵌入其中

合隆古大厝

“合隆”大厝

坐北朝南,建于1911年

由黄栋水建三间张与

黄白水、黄汝碧合建五间张及骑楼

两部分组成,共有36间房屋

总长44.5米,宽35.7米

占地1588.7平方米

东面前方是一道高大的围墙

从最东面的围墙大门进去

便踏上砖埕

紧挨围墙边有个“前花园”

曾聘花匠栽植玉兰、百合、玫瑰等

四时繁花似锦,焕彩流芳

砖埕的前面是红砖白石墙体

硬山式屋顶、燕尾翘脊的

“二进五间张”的皇宫式大厝

檐沿下,白灰与彩瓷雕塑着众多的

人物山水、花卉树木、飞禽走兽等

形象毕肖,情态动人

踏上台阶,跨入大门

正中的大门两侧镌刻着近代著名书法家

黄朝栋撰写的对联:

“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

司马光家训积德当先”

形象地概括了黄汝碧的处世为人

大门两旁分别镶激着四幅

用辉绿岩镂刻的黄朝栋的工笔画

“梅兰松竹图”

大门左右侧各有一个侧门

门额上分别有“居仁""由义”的石刻

当年平时大门通常是紧闭的

均从两侧边门出入

若逢盛事节日,方启开大门

穿过天井再上厅堂

正中悬挂着一幅

“黄山迎客松”的山水国画

两旁对联仍是黄朝栋的手笔

“知心人到话相投,得意客来情不厌”

整座大厝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之中

不失大气壮观

隔开一条2.5米宽的大巷路

就是西面部分:分别由

“下馆""小洋楼""三间张”大厝组成

“下馆"与"三间张"前面均有一个砖埕

三面围墙与东面部分隔开

又以围墙边门相互勾通

“下馆”西南面有个大门

最西面留个天井,内有二房一厅

往西间隔一条0.5米宽的小巷

就是“三间张”大厝

北面与“小洋楼"厝埕联壁

“小洋楼”因门窗等仿效西洋建筑而得名

它的东面壁也就是东面“五间张”

大厝西后厅连接的跨巷骑楼壁

另外还在“五间张”下厅角房的

翘脊下开一个小门,内通阁楼

外延一个跨卷厝埋与“下馆”厝埕、

“小洋楼”厝埕、跨巷骑楼厝埕等

彼此串联勾通,布局严谨

建筑独特,蔚为奇观

前黄旧街

前黄旧街

是一条有着100多年历史的

清末民国初期旧街

西起山头林山下合隆大厝

东至泗洲公宫口

曾是惠北货物交易的集散地

长约1000多米,曲直有序

两边房屋均为民房建筑

街道宽约2.5米,保存完整的排水沟和

街道路面全部用条石板铺砌,别具特色

在这里条石板成为古街构筑的主角

连同古井、街道的厕所

都是用条石板砌筑

简直就是一道古建筑风景

▲至今还在营业的旧理发店

清代末期

惠北大前黄解元房人

黄栋水开设的“合隆税典”

“合隆典当””合隆银庄“

黄白水开设“合隆布店”

黄捷三开设“万发典店”

黄应玉创办“协春药店”

黄春法创办“保安堂药店”等店铺

行成了驰名惠北的“合隆商号”

整条旧街保存比较完整

连同街边延伸的小巷

也是条石板铺砌而成的

时至今日,实为罕见

目前,除了倒塌的房子

古街有几幢新翻建的二层楼房

改变了古街的“古”字形象

时代变迁,新的街道南移修筑

古街上一时失去了

昔日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

然而,人们依然生活在古街上

只是一家家商铺已关门停市

不免使人产生

“此地空余黄鹤楼”的伤感之情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