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80年代的成昆铁路线上(上)

傍晚时在成都火车北站登车,稍事整理行李后就蒙头大睡,任由列车在大渡河、大凉山之间的崇山峻岭中一夜穿行;再到黎明时分,从冕宁县境冲出深山峡谷,见到平缓的安宁河水时,朝阳正好由河东的山顶上露出,直洒在雾气轻漫的河谷平原上,田野、农舍、草木掠过,那一种心旷神怡和亲切自然的心景,几十年间依然如故。


头一次乘坐成昆铁路还是1979年的3月。大概记得是提前三日在成都的东御街火车售票处买的211次直快车票,票价11元2角,行程从成都至德昌,得开行13个多小时,抵达那天正好是第一个全国植树节。之后,通常是开春的三月间南去,立秋后的10月份北归,其间也有不少临时性的往返,不经意,前后12年间在成昆线上的这种铁路旅行就成了常态。

80年代的成昆铁路线上,当然还没有“春运”等客流高峰的概念,旅客多是出差或探亲的,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旅游乘客。80年代初期,做生意跑买卖的人也很少,至多是一小撮搞“投机倒把”赚差价的“不务正业”之人。不是说当时的人们完全没有旅游、商贸的理念,但单凭出门住旅店得要工作证、介绍信,进饭馆必须有全国、全省粮票的限制,也没得多少人能随意外出。那时从成都出发的车次虽然只有两趟分别是早上始发昆明、傍晚上车至金江(渡口,今攀枝花)的直快和一趟慢慢悠悠到格里坪的慢车,但也不存在“购票难”、“乘车难”的现象。即使到了80年代后期,从成都临时出发,买张成昆线上的火车票进站上车也是较轻松容易的。

那些年在成昆线上的旅行几乎没有睡过卧铺车箱,一是考虑到报销的规定,二是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一般是买上一张直快车的硬座票(最好靠车窗)就知足了。到80年代的中期以前,“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传统在成昆线上还是保持得很好的,列车员整理行李、提壶掺水、清洁车箱、推车售卖、挨个查票、到站提醒都是做得不错的。不管快、慢车,餐车只在白天的饭点开门营业,可以到餐车车箱去坐下吃点菜、喝啤酒,也可以等在座位上买送来盒餐饭(餐盒是铝制饭盒)。但到了后期,感觉列车员们就懒散了,只是夜晚还不忘高喊一句“深更半夜的不要打开车窗哈!遭抢了背时。”


事实上也是如此!从83、84年开始,成昆线上就出现了五马六盗的现象,从燕岗至喜德的这一段区间最为猖獗。列车进站停靠后,旅客如是习惯性地提起车窗透透气,车外站台上立马有人抢夺旅客放在窗边小桌和衣帽钩上的衣物、物件,旅客那怕仅仅只有言语和表情的反抗,也会随即招来车下路基道渣石头的报复。而车箱里,一旦有流氓匪徒们上得车来,那就是挨个车箱一路暗偷明抢、寻衅滋事、调戏妇女;轻则拳脚相加,重则动刀伤人,那情形与《天下无贼》里范伟们演绎的状况差不多,只是那帮窃贼们不似演员范伟般憨厚,而个个是穷凶极恶。

这样的事碰到过好几回,但始终都没有见到过想象中的乘警和男性列车员们英勇降临抓捕恶人的情景,他们的威严只是在收缴违禁品、查车票、驱赶逃票者时不断出现。当然,成昆线的旅客列车混乱状况也并不是天天如此疯狂,因为歹徒们作恶是要计算日子的:如某天某次火车不抢,而某天某趟车次可以在某个区间动手。歹徒们计算的是担任值乘的是哪个路局的哪车班?带队的是哪个“公安”人员?也就是说,旅客运气好,遇到既认真负责,又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值乘车班,仍是可以平平安安完成旅途的。在成昆线上乘坐久了,购买预售车票时我们也会计算一下平顺的出行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