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闹矛盾|年薪百万仍是“穷人” 房价让一代人患上焦虑症?

一则“北京大土豆”的微博大概表述了100万年薪在北京仍是穷人,让人大跌眼镜,生生打了个寒颤。跑到镜子前看着自己,月薪不到1万实则4000的那个我,是不是应该活在“原始社会”。

其实仔细想想,他们说的都是错的吗?未必。

按照大土豆的算法,也不无道理。在北京还没有买房子的前提下,房租6000-1万不等,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吃饭、通勤、日常其他开销,每个月也要大几千。一季度买两身衣服,就算都是优衣库也要小几千。为了保证生活质量,健身、轻奢品、出去游玩,如果再要泡个吧,花销就上不封顶了。如果要封,估计也就是信用卡中心强制封顶了。

当然,以上这样的计算还是月入6万左右的“哭穷”。还有相当一部分月收入不甚理想,租3000元一室仍嫌贵的“漂一族”。如果非要保证高质量的生活,别说100万,1000万也不会很快乐。是的,道理是这样的。但是不得不说,当我啃着大馒头坐在租来的沙发上还在回味今天下班时遇到美女的愉悦时,看到这番言论着实给我心头一记闷拳——我还有什么资格赶到快乐。

不久前一篇《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火爆网络,韩寒发微博说,这“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是啊。主人公仍是我,当我又一次啃着馒头坐在租来的沙发上回味今天下班遇到美女愉悦的心情时,又一次感觉到了胸闷气短。我一个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不小青年,怎么他们都非要离我而去把我恶狠狠地甩在身后?接二连三地感受到了这种言论给我的恐惧和焦虑。但文章说的不对吗?也未必。

身边确实有太多优秀的人将我甩在了身后,越是优秀的人就越是努力,越是平庸的人越是不求上进,差距就这样形成了。道理我都懂,可是在一次次吃了闷拳之后,会觉得这样的言论特别没意思。如果他们的初衷就是在贩卖焦虑,那么他们成功了。可是,他们为什么能成功?贩卖焦虑为什么那么有市场?如果我们抛出一个问题就达到了矛盾的效果,那么房价是不是就是原因呢?

不能说房价就是唯一原因,但如果是团伙作案它或许就是罪魁祸首。关于房价,我们过去讨论的太多太多,从调控政策谈到人生理想,从房价又涨了谈到娶不到老婆……而从去年年末提出来的观点里,我们又开始关注房价的“社会责任”,就是——房价正在扼杀年轻人的创造力,限制居民的生活品质,透支居民的购买力。

扼杀创造力

有一个玩笑,当一个人正构思出一个有趣的话题要写成小说时,置业顾问打来电话说房价又涨了两千,瞬间灵感全无。虽是一个玩笑,但也透着些许无奈。当意气风发的年纪需要诗歌和爱情时,活着、买房、结婚、生子成为了人生的主旋律。而没有房,似乎接下来的人生步骤都将无比艰难。他不会再有心情去研究如何将童年的纸飞机叠的更好,也不会有心情探讨诗词歌赋享受文字带来的愉悦,而是要挣钱,挣更多的钱——买房。

限制生活品质

他想买一部新款的笔记本电脑,将工作和生活娱乐都更效率。她想出国旅游,找寻游记中那些故事那些人。他想买支钢笔,认真地写封信给哪怕就在身边的他爱的人。她想买瓶神仙水,想让这一份年轻和美貌晚一些再动身离开...他们有太多的生活需求,不仅仅是房子。但是巨大的现实的压力告诉他们,想要买房,这一切都要停一停。可有的时候,停一停、等一等,恐怕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透支购买力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买房,基本都是父母首付、自己还贷的1+1模式。这不仅仅是透支了年轻人的购买力,而是透支了两代人的购买力,更甚者,透支了孩子的养育和父母的养老。可怜天下父母心,一辈子打拼到头来依然不能松懈,担心自己的孩子“不稳定”、“不开心”、“没有车”、“没有房”。有多少人的父母都在说着同样一句话,“我现在努力挣的,将来都是给你的”。他们的无私与伟大,让我们的有了自己一片天地,等自己的孩子到了买房的年纪,我们是不是依然会重复父母的想法和行为?有时候会丧气地去想,为了几十平米的居住环境,牺牲父母的天伦之乐,反倒不会在意房价是不是在透支购买力,而是这一切值得吗?

一句“老话”: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如今却是只有苟且,没有远方。这代人,或者几代人,多多少少都有染上时代恶疾——焦虑症,而房价确是我们无法忽略的沉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