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制片人许小浒,17年的《鲁豫有约》是如何完成自我迭代的?

一档访谈节目可以坚持十七年,显然是需要一些理想主义或情怀铺陈。为此,

传媒内参-指尖综艺榜(ID:zhijianzongyibang)专访到了《鲁豫有约》制片人许小浒,跟她好好地聊了聊这档长寿节目背后的创新秘诀。

《鲁豫有约》制片人许小浒

从中国北京到印度孟买,换乘了各种类型的交通工具后,这支20多人组成的节目团队,7天时间里,5个机位,每天12小时,全程跟拍这次的采访对象——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

“如果算上之前约的时间,差不多历时半年,就在磨‘米叔’这一个人物。”《鲁豫有约一日行》制片人许小浒用带引号的“奢侈”来形容本季收官的最后一期节目。“但鲁豫很喜欢这样,她觉得做一个人物就要像这样,做扎实,做透。”

“流水的团队,铁打的鲁豫。”

《鲁豫有约》或许已成为访谈类节目“符号”般的存在,从2002年至今,已有17年了。

2009年,鲁豫应邀接受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莉的采访,并通过卫星连线共同主持了美国王牌访谈节目《奥普拉秀》。还记得,当时鲁豫特别拍摄了关于北京798的推介短片,她以流利的英语向奥普拉介绍着北京以及中国,甚至跟路过的行人各种愉快地采访互动。

这个场景让笔者至今记忆犹新。走出演播室的鲁豫,更加真实、自由。原来,那个一直坐在演播室里的、长长的、杏黄色沙发上的知性主持人,也有灵动活跃的另一面,那么她也可以游刃有余地驾驭户外节目的拍摄吧。

时间回到2016年8月,《鲁豫有约》推出了全新升级版节目《鲁豫有约一日行》(以下简称《一日行》)。该节目在东南卫视播出没多久,就因嘉宾王健林的“一个亿小目标”而迅速走红社交平台。

与此同时,大家也注意到,以鲁豫为主的这档新诞生的老牌访谈节目,不仅囊括了“行动线”和“访谈线”的全新故事讲述方式,还让观众获得了更多元的体验和更好的生活态度,也延伸了节目的品牌价值。

高晓松曾言,这个时代,要先行万里路,再读万卷书。

《一日行》中的鲁豫,走出了演播室,深入到被采访嘉宾熟悉的各种场景之中,或是工作,或是生活,她以陪伴体验的方式,认真观察着采访对象,真实细节化的记录,将采访对象更为自然真实的另一面,跃然呈现。

前中国女排队长惠若琪,带着鲁豫体验了一次“轻量级”的女排日常训练;羽泉成立20周年,鲁豫和陈羽凡一起K歌对唱;在黄晓明办公室,俩人一起吃着午餐盒饭;和陈慧琳一起逛街,她俩甚至还一起排了一场舞蹈秀。如此种种,每一位光环加身的精英人士,在鲁豫的陪伴下,都以一种最自然、真实、舒服的状态,展示出公众人物以外更为纯粹的一面。

2004年,《鲁豫有约》正值周播改日播的筹备期,许小浒选择加入了这档“如日中天”的访谈类节目,并且一直工作到现在。她坦言,节目团队早已循环更替了很多次,但鲁豫一直都在,当真是“流水的团队,铁打的鲁豫”。

《鲁豫有约一日行》团队和印度演员阿米尔汗

在许小浒眼中,鲁豫是拼得很彻底的一位。为此,她还举了一个例子来佐证。因为《一日行》第四季,其中有五期节目嘉宾的采访,都聚集在一个紧密的时间段里,为了不影响采访对象的时间,以及再让节目组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沟通,6天时间、4座城市、6位嘉宾,鲁豫切换着自己的状态,融入采访对象的日常生活工作。

陪着六小龄童到潘家园买古董,和陈羽凡一起唱歌,与惠若琪一起完成训练,跟张家辉吃饭,陪着陈慧琳录歌跳舞,和邹市明到拳馆打拳等等。

在有限的时间里制造出舒适的对话场,让受访者愿意交谈,这无疑是对主持人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

“当时我就想,她可别生病,不要被累垮。因为说实话,我们的导演都是轮波替换的,每一期一个导演负责。可是鲁豫没有人换班,所有的行程线和采访线,就只能靠她自己。”

也正因如此,即使节目的内容发生数次迭代,形式进行不同新的尝试,但节目的内核依旧是以鲁豫为主导和灵魂,也让节目一直处于一种熟悉又新鲜的状态中。

在《一日行》中,节目增加了一个“鲁豫说”的独立版块,鲁豫身处异空间一般,以她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为基础,表达出在某一时刻对采访对象细节观察的一种解读和判断,并输出正确的三观和能量。

“一个愿意聊,一个愿意被聊。”

鲁豫曾说过:“我就是喜欢采访人物。”因为鲁豫自己这种“一直专注于一件事上”的性格,已经像灵魂一样都注入到节目和团队中去了。

而《鲁豫有约》这档长寿节目之所以一直存在,许小浒用一段很简单的话,却道出了背后的深意:一个愿意聊,一个愿意被聊,俩人都一拍即合,还聊的挺好。外加节目团队这些人在中间,去研究怎么让他们聊得更好。这档节目存在其实就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有人问,有人答,这才叫谈话,因而访谈对像也很重要。”其实是,许多嘉宾都是节目的“回头客”,甚至多次来节目跟鲁豫畅聊,这无疑是建立在他们对鲁豫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同时节目组也会对等地尊重嘉宾,不会为了追求话题热度而一味地去迎合受众。“节目一直在做减法,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同时也不能去伤害他人。”

传统访谈节目最风光的时候,它们是大众关注或者说仰视的名牌栏目,而主导节目的主持人,甚至比明星更具知名度。相较于全盛时期,当下的访谈类节目,已现凋零之态,确实今非昔比。

对此,许小浒表示,更喜欢当下这个时代,声音更加多元,选择也更充分。另外,她将访谈类节目比喻成“白开水”,即使市场上有不同类型的综艺节目,体量或大或小,题材或大众或垂直,但“白开水”一般存在的访谈类节目,其实是一种自然而然融入到观众生活中的必需品。

“不管在外界如何看待访谈类节目的市场和前景,对于节目团队来说,我们内部从来都不拧巴。一如既往地用‘笨方法’去吃透人物,约嘉宾,录节目,之后又是这样的流程循环。无论外在怎么变化,这个内在的东西是一直不变的。”

“笨功夫”磨出“好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选择采访对象的标准和维度就是,记录这个时代值得被记录的人。”

从《鲁豫有约》到《一日行》,这档节目采访过太多人物,除了演艺界明星之外,其实素人占比更多,他们包括拥有不同经历的普通人,商界、体坛、文化等领域的精英人士,越来越多的具有历史感的时代节点被记录,也凸显出这档访谈节目肩负的时代使命感。

作为节目制片人的许小浒认为,节目中细节上的准备和呈现,原本就是团队分内工作,做了不代表就应该被表扬。

当然这个过程操作起来,显然并不轻松。从研究采访对象,与嘉宾团队碰档期,双方共同商定拍摄计划,节目组拍摄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以及之后的剪辑成片。每一位采访对象,从最初策划到最终成片,“基本都是几个月时间,没有低于一个月的”。

尤其是在正式采访和拍摄之前,整个团队要做大量的“功课”,而这也直接决定了最终节目好看与否的关键,许小浒将其概括为“笨功夫”:“多搜集,勤思考,团队成员之间不断地去碰新鲜的想法,最终把我们好奇的、存疑的,甚至是猜想的,通过正式的采访过程,去证实或证伪。”

每一期节目,一位核心导演都会带着自己的小团队去下这些“笨功夫”。他们会花费最多的时间、精力去把本期采访对象给“吃透”,之后再拿到策划会上,大家共同讨论,或肯定或否定,最终挑选出与本期嘉宾相关的若干个新鲜内容亮点。“在每一期人物策划会上,鲁豫都会出现,并参与其中。对嘉宾的资料、分析,以及亮点选择等,她都要给出自己的意见。”

在收官节目中,米叔无意提起了魔方,鲁豫几乎是瞬间就把魔方递过来了,这种看起来的“随意”,实际上是来自于节目组提前做足了功课。

从2004年到现在,节目团队一如既往地沿用着这种“笨功夫”。无论是每年做260多期节目、采访200多个人物的时候,还是现在一年两季的节目量,“我们一直以来用的都是‘笨功夫’。你多看一个与嘉宾有关的视频资料或文章专访,或许就会有新的发现。因为我们实在想不到,如果想把一个人物彻底研究透,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