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云南之旅(三):朝雾,云海,夕阳,星空

前文回顾


D3

12月13日

清晨5点开始,就不断听到有人起床出门的声音。而我则依然是慵懒地睡到了6点半,7点洗漱收拾完毕,驱车上山。

昨天田叔叔告诉我的拍摄地点离客栈不远,明月高悬,天色微白,我开着小吉沿着颠簸崎岖的土路向山上开去。

此时太阳还未露脸,只是用霞光将天边染成金黄灿烂的颜色。念湖上方,云海还未出现,只有几道云带低垂,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昨天拍照的大坝和鸟岛。

于是赶紧找了一个位置,搭起桌椅,架好脚架,忐忑而又激动地等待太阳升起的那一刻。

终于,天边越来越亮,朝霞漫天,将眼前的一切染上胭脂金色。而刚才还风平浪静的云海竟然像是被初升的阳光所驱赶,从念湖的东侧向西侧涌来,如同海浪激荡,如同波涛汹涌。

于是,没过多久,整个山谷便被云海所笼罩。那一个个小山包,此时也化为了海中的孤岛,白色的浪涛拍打其上,翻滚,卷动,粉碎,如同慢镜头般重复。

念湖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片更为广阔的“云湖”。我从没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象,像个傻子似的跑上跑下,这边拍拍那边拍拍,昨日的低落已经消散于无形。

这次多亏我带上了长焦镜头,让平日用惯了广角的我能够以一个新的角度去欣赏美景。

我就这样努力地拍着,从7点半一直到10点,直到太阳完全升起,光线变得强烈,才心满意足,稍事休息。

为了节约时间,早上没有吃早饭便匆匆出发。直到现在才有闲暇坐下,烧水,泡上咖啡,一边烤着面包和培根,一边望着远处的云海,享受这忙碌旅途中难得的清闲。

我向来不提倡走马观花式的旅行,但一旦将它作为工作来对待,便时常身不由己。因为时间有限,每天从一处赶往另一处,努力为大家呈上最详细的路况信息和最漂亮的照片。若是途中景色给力,尚能给人一些慰藉,如果天气不好,便情绪低沉,心烦气乱,平常心这种东西,谈之容易,实则难得,人生之路尚长,还需要好好修行。

念湖的云海非常独特,不仅海拔高度低,而且持续时间很长,一直到中午时分,大雾才开始消散。这让我又回想起昨天的大山包,如果我再多等一会儿,会不会看到鸡公山云消雾散,日出天开的壮丽场景。

胡思乱想也没有用,吃完饭,收拾完毕,缩回车上。反正也进不了保护区,我就准备在这山上随便走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拍照点,等待日落。

中午随便吃了点干粮,在卫星地图上看好路线,便继续向山上探索。山路完全就是机耕道,越走越窄,基本上见不到车,只有当地村民偶尔开着三轮,赶着驴车经过。

这里的道路充斥着沟壑,碎石,陡坡,交叉轴,对于别人来说是令人头疼的路况,而对小吉来说完全就是游乐场。

昨天在大山包没能越成野,今天自然要爽上一把,找了个陡坡,在坡顶架上GOPRO,挂上低四,毫无压力地一冲而上。

过了越野的瘾,把小吉停在僻静处,便背上背包,开始徒步探索。

我就这样一个人在山间的小路中行走,林中静谧无比,仿佛被世间遗忘的角落。树影婆娑,在道路上投下交错的影。一阵风起,松涛阵阵,如同潺潺水声。

云南气候温暖,此时尚有红叶,松林竹叶也依然碧绿,让人仿佛又回到了秋日那温暖的时光。

走到最后,几乎无路可走。突然回想起小时候,在学校背后的田地里探险的时光,那时,独自行走在陌生的地方也毫无恐慌,只有好奇心充盈着内心。如今,20年光阴荏苒,我又回到了同样的路上,心中仍是当年那个少年。

在田地和山路中走了两个多小时,总算是返回了出发点。念湖属于高原气候,白天日晒下的气温可以高达十五、六度,浑身是汗,倒也达到了锻炼的效果。

只可惜山上树木茂密,视野不好,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适合拍照的地方,最终把小吉开到一处开阔的平台,等待日落。

太阳西沉,将眼前的一切都染上金色,一切都是如此平静祥和,而村落里三三两两的炊烟升起,又为这宁静的黄昏增添了一丝动态。

远处念湖波光粼粼,而即使身处于这遥远的山上,也能听到黑颈鹤的喧闹,鸣声悠远,连绵不绝。

我就这样呆呆站着,沉浸在这暮色里,沉浸在这松涛鹤鸣中,目送太阳沉入山后。

然后开着小吉,趁着天未黑透,顺着山路而下,回到大路上。

吃完晚饭,今天终于是有了拍照的体力和兴致,于是在临别之时,再次记录下了这城市里难得一见的灿烂星空。

念湖边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在我的旅行中,很难得的一整天都停留在某个地方。今天虽然没能进入保护区,但从清晨到傍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然收获颇丰。

我想我能明白我妈总是提起这里的原因了,虽然它只是云贵高原上的一座水库,但那壮丽的云海,黑颈鹤的嘶鸣,恬淡的田园都将一直烙印在我的记忆里,心心念念,念念不忘。

旅行已然过半,明天我就将离开这里,而总有一天还会再来。

冬日云南之旅(四):从念湖到马湖,小吉的烂路之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