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八景来历:其中“云山烟雨”曾位列第七,变成了第一!

虽说宁阳“无高山大川足供骚人逸士之游览”,但山川大地为天地造化,多有不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宁阳大地上也自有其风光独特之处,为邑人所重,历来不乏文人雅士登山涉川畅游骋怀,且农人据地理迹象观风相雨,以利生产,可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密切相关。历史上,宁阳人曾对县内景观遴选甄别,确定八处奇景为宁阳八景。

宁阳县志记载:“宁阳县内有八景。万祀古槐为首,虬枝歧柏次之,又次为激水轰雷,又次为杏岭丹霏,又次为汤沸珠玑,又次为蟠龙玉洞,又次为云山烟雨,又次为禹碑虹渚。”这八景先后顺序的排列曾延续了很久,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光绪十三年宁阳县续修县志,对宁阳八景顺序作了重新调整。把曾经位列第七的“云山烟雨”列为第一,曾位列第一的“万祀古槐”列为第六。理由是“树木为山川之所孕育,既不宜以子先母,且一木之奇与名巌(岩)灵泉显,有大小之异”,“至轰雷乃涧涝之陡发珠玑,实涓滴之细流,而杏岭又告山之麓,安能驾蟠龙第一峰而上之,斯亦亟应厘正之一端也”。因此,重新确定为顺序为:云山烟雨第一,是因它有益于百姓生产生活(指据云山烟雨观测天气阴晴)而不仅仅为一时之瞻视;蟠龙玉洞第二,因它巌壑深秀,确实足以算作为群山之冠;杏岭丹霏第三;激水轰雷第四,汤沸珠玑第五,万祀古槐第六,虬枝歧柏第七,禹碑虹渚第八。

(云山烟雨图)

“云山烟雨”奇观及其传说

云山,在县西北十五里,魏家庄西,山上有洞,出云辄雨,收辄霁。云入辄晴。宁阳八景之一“云山烟雨”说的就是这里。当地百姓根据云出云入来推测天气阴晴。

对于这座山的历史记载,曾有过偏差,《元和郡县志》记载:“龚邱县(今宁阳县)有青石山,在县西三十里,后魏有青石山祠,其山都是一大石耳,发地杰立,高四十余丈,周围三里,上有石池二所,东西行列,有类人工。冬夏澄清,初无耗溢,祈雨则应,故古今祀之。”与《太平寰宇》记载大致相同。光绪十三年宁阳县续修县志时作了考证:“按,宁阳山多青石,其县西诸山距城二三十里内,则云山与伏山皆生成一大石,与他山异,但伏山不及云山之峭竖,所云发地杰立,高四十余丈者,必云山也。且上有石池,清泉不涸,每值恒旸,祈祷有应,若他山则不闻有池也。《汶上志》以卧佛山当之,恐不足据。”

云山之所以有“云山烟雨”奇观,原因在于阴天下雨时,山上的洞里有云彩飘出,云气升腾;云彩收入洞内,天就变晴。当地人们就根据这种现象来推测天气状况(作为天气预报的方法)。试想一下,天将下雨时,云山上云雾缭绕,一片云海,真得如天宫仙境一般,难怪人们誉之为“云山烟雨”,作为宁阳八景之一。

说起这云山烟雨的来历,民间历史上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云山北面不远的汶河中有一条小白龙,很能体察民间疾苦,常去东海汲水,为这一带百姓降雨造福。住在汶河北泰山顶上的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觉得这一带的老百姓供给她的香火少,认为是小白龙讨得了老百姓的夸奖而影响了自己的名声。因此,她对小白龙的做法一直耿耿于怀。

有一年三月三,赶巧泰山老奶奶去赴蟠桃会,路过云山,正好和从东海汲水回来的小白龙撞上。泰山老奶奶一怒之下,把小白龙打翻在地,然后施展法力,托起云山,把小白龙压在了山下,随即念了一道咒符,使小白龙永世不得翻身。

可是,被压在云山底下的小白龙还是不忘为当地老百姓造福。他时常吐云播雾,凝云成水,聚水降雨。当地人们一看到云山上白云缭绕,雾气升腾,就是到天要下雨了。

(本图来源东方IC)

(云山现状,已打去一半,过不了几年,就可能没了!)

现今的云山,历经多年的开山炸石,“云山烟雨”景观已不复存在了,但“云山烟雨”这个词儿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传说和想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