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艷!日本人用竹子做出了上百種昆蟲,相似指數百分百,還超級美

​Created by yan

添加【賜骨·手作】客服:cigu008

查看更多 文藝豪士必備裝備

說起日本的手工藝文化,似乎整個世界都會情不自禁的想要為它起立鼓掌。工藝製作的精細程度自是不言而喻,對於這個“帶有處女座屬性”的執拗民族而言,怎能容得下毫釐的偏差。但更令人咋舌的是,崇尚自然的日本人,喜歡就地取材,發揮材質的天然特質,讓一些生活化,甚至可以說頗為“樸素”的材料在他們手中活起來,鍛造出令人驚歎的美感。

像是我們之前有介紹過的《 》,還有玩轉折紙技術的《 》,以及接下來要說的齋藤德幸製作的昆蟲竹細工。

​空中翩然起舞交尾合歡的蜻蜓,覓食捕蝶的螳螂,花叢中忙碌採蜜的蜜蜂,很難想象到呈現出如此充滿動感張力畫面的昆蟲竟然是用竹子手工製作的。輕薄羽翼表面縱橫交錯的翅脈,展現出優雅弧度的觸角,腿上生長的纖細鬍鬚,每個微小的細節都拿捏得絲絲入扣,而且精準到甚至可以從昆蟲作品的體貌特徵中,直接判斷出雌雄。

這些栩栩如生的昆蟲作品,全都出自日本造型藝術家齋藤德幸(Noriyuki Saitoh)之手,他以天然生長的竹子為素材,按照真實比例創作出各種形態逼真的昆蟲。每件昆蟲雕塑都被詮釋得細膩傳神,而且帶有超越自然的藝術美感。體現了日本匠人慣有的解剖學般嚴苛的精準精神,同時又融合了藝術家特有的美學觀感。

齋藤德幸的作品被稱為“昆蟲竹細工”,它源於日本傳統工藝“竹細工”。所謂竹細工,是將竹子處理為竹片、竹篾、竹絲、竹紙等,再通過多道繁複細密的手工操作組合成手工藝品。雖然竹細工的工藝品中大多數是貼合生活的日常道具,比如茶道用具、花器、行燈、農具、漁具或者供孩子把玩的小玩意兒等等,但在日本能稱得上細工的作品,必定是灌注了手工匠人的心血,具有超凡的美學鑑賞價值。

竹細工亦不例外,除了兼具實用的屬性,還通過複雜的圖案變化,以及井然有序的線條排列,展現出竹製品纖細、柔韌的曲線美,和清新脫俗的氣質。竹細工的編組方式多達百餘種,基礎的有四邊編法、六邊編法、八邊編法、弧形編法、網狀編法、繩結編法等,更有能工巧匠編織出文字、立體、混色,又或者將以上這些編織手法交織使用,成品後的效果令人歎為觀止。

​另外,因為日本竹子種植區域分佈較廣,不同地方會結合本地特色,從而孕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竹細工工藝品,其中有一部分還成為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指定的傳統工藝品,比如京都的江戶和竿、大分縣的別府竹細工、大阪的金剛簾,齋藤德幸的故鄉靜岡縣盛行的駿河竹千筋細工也位列其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頗為熱衷於竹細工製作,因此齋藤德幸從小就對此耳濡目染,這也是致使他選擇從事竹細工製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在,齋藤德幸的“昆蟲竹細工”將這項傳統工藝賦予了新時代的氣息,從製造無生命的工藝品,轉而應用到創造有生命的昆蟲,並且在創作中加入了自己獨特的思考,讓整個作品真正的活了起來,令觀賞者的目光不禁為他手中惟妙惟肖的昆蟲作品所吸引,可以說是在現代竹細工領域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當然,想要做到如此精湛的地步絕非易事,竹細工本就是一項精細的手工藝,而昆蟲竹細工除了要考慮基礎的工藝技巧,更重要的是怎樣表出現昆蟲的靈性,做到像實物一樣逼真,那齋藤德幸是如何實現的呢?

順勢而為之,保留自然原味

首先是齋藤德幸對竹子這種自然材料的完美應用。雖然竹子筒形的身形,以及纖薄的厚度,在加工製作上增加了不少難度,但相對於其他素材,本身超強的柔韌性為創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竹子能夠彎曲、雕刻和分層,因此可以完美復刻昆蟲身上的每一個細節,甚至是模擬動作。另一方面,竹子又非常強韌,通常木材被切割為1cm以下的厚度,就非常容易折斷,而竹子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不論分割的多麼纖細,也不會輕易斷裂,因此單憑6條腿就足以支撐起昆蟲整個身體的自重。

齋藤德幸的作品中最經常使用到的是真竹,它比起其他品種的竹子,更為柔軟,便於切割。此外,他還會根據不同昆蟲、不同部位的需求,運用一些比較特殊品種的竹子。例如蓬萊小町竹橫向截斷後,竹芯是實心的,只有在橫截面最中心的位置留有小孔,所以可以像木材一樣在上面做雕刻。反過來,齋藤也會從竹子的外形中獲取製作靈感,儘量將不同竹子的紋理、顏色、造型的特點發揮到極致,巧妙地應用到作品中,像是煤竹的外皮呈現出煙燻後的黑色,適合用來製作蝦夷白蝶的觸角。

齋藤德幸的昆蟲竹細工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竹子自身的元素特徵,並與作品的細節特徵相連接。另外,出於對傳統工藝的崇敬,齋藤一直恪守著竹細工不著色的原則,但這也為昆蟲特徵表現增加了難度。所以,在選取製作原型時,齋藤會盡量選擇外形特徵明顯的昆蟲,並在特徵處理上做適當的誇張表現,讓它更為醒目,從而提高相似度。

無懈可擊的細節詮釋

精準的細節賦予昆蟲細工作品以生命。受色彩的侷限,用竹乾和枝幹去表現昆蟲特徵就顯得至關重要。而越近距離觀察齋藤的作品,越會被他的細節所打動,螳螂和蜻蜓0.1毫米細的肢刺,和翅膀的縱橫紋理、約馬蜂的複眼都被刻畫的入木三分。

不論是個體特徵,還是整體造型,全都要以符合生物學為基礎。這些關於昆蟲的信息來自於齋藤德幸在日常生活中的細膩觀察,以及通過不同渠道獲取的圖片、文字說明。昆蟲世界紛繁複雜,即使是相同的物種,其實細分之下,還有更為瑣碎的分類,所以在製作前要查閱大量的信息,保證細節的正確性。

人的感官印象比數據來得更重要

但齋藤德幸並不是一味的循規蹈矩,而是將美學觀念融合到作品的創作中,結合經驗與繪畫技巧,把自己的情緒個性賦予其中,有的放矢的去製作,所以他的作品不止是停留在像的層面,還帶有耐人尋味的美感。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也就是昆蟲竹細工與單純追求真實的仿真品或標本間最大的不同之處吧。

比如,花螳螂的身體如果做得過於真實,會讓人產生生理上的厭惡感,因此齋藤會為它做減法,弱化某些特徵。相反,鍬形蟲的腹部等部位都非常光滑,缺少“昆蟲的感覺”,則會為它添加類似裝甲表面的褶皺,對於蝴蝶的觸角和口器,也會特意做得比實際長一些。

​“我不是在製作昆蟲標本或仿真品。比起嚴密測量出的尺寸和比例,我更優先外觀的印象特徵和感覺氛圍。不一味地刻畫細節去模擬真實,留出一些想象空間給觀者,反而會帶來更加生動的效果。”

​他認為人是通過眼睛去鑑賞事物,過分執著於肉眼看不到的細節,只會事倍功半。倒不如把一些無謂的元素稀釋掉,對於想要強調的部分誇張化,這樣可以讓作品融入飽滿的情緒,顯得更加真實。另外,針對小型作品,人們通常是以知識、經驗、想象力來彌補它們與實物之間的差距,通過自己的意識來豐富作品,這也是人們把玩昆蟲竹細工的意趣所在。從製作者的角度來看,如何去彌補,換言之是抓住怎樣的細節,往往就是作品製作的難點與樂趣。

360度定格昆蟲的瞬間姿態

昆蟲的身形較為小巧,而且為了表現複雜的關節構造,細膩的內部結構,需要手工製作大量精細又繁雜的部件,所以是一項相當耗費時間與耐性的工作。一件作品多則會由300多個部件組成,像螳螂僅頭部就需要13個零件。平均製作一件作品需要花費1個月的時間。

齋藤德幸一般是按照翅膀、眼睛、觸角、腳等部位製作零件,然後再用鑷子小心翼翼地進行組裝粘合。即使單一的部位,其實也要經歷精細的製作,以及反覆的推敲。

齋藤德幸堅持“不製作背面”的原則。具體解釋一下就是不做有死角的作品,不論是對正面不能直接看到的部分,還是腹部接觸地面的部分都要下功夫,即使360度的觀賞把玩,也是完美的無懈可擊。

如何才能留住昆蟲瞬間的姿態?昆蟲標本雖是源於實物,顏色也更為豐盈,但它沒有生命,無法呈現動態感。照片雖然能精細捕捉到0.001秒的瞬間,但它是平面的,只能從一個角度去展示。因此可以說昆蟲竹細工更深刻、立體的展現了昆蟲充滿生命的瞬間,擁有標本和照片所不能匹敵的意趣,值得細細品味。

昆蟲竹細工圖鑑

本文部分內容 摘自網絡 愛好者撰文

感謝 原作者的資料基礎 向原創文章內容者 致敬

淘寶搜索店鋪賜骨手作

或複製下面淘口令打開手機淘寶

複製這條信息¥vziz0ufedBM¥後打開手淘[來自超級會員的分享]

【賜骨 ·新媒體】出品

盜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