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政策收紧,股市楼市如何走?

前几天,整个房地产板块被一则消息吓出一身冷汗。

6月25日,关于“国家开发银行将棚户区改造贷款审批权收回总行,全国一刀切暂停棚改”的消息在市场上蔓延开来。以中南建设、旭辉股份、碧桂园为首的房产股大跌。截至6月27日午盘,房地产板块下跌1.66%。

(房地产指数日线图)

6月25日晚间,国家开发银行紧急回应称:棚改融资工作正在有序展开,强调了并没有一刀切,但是确实货币化棚改在收紧这个事实。

这些年来,棚改化是三四线房价的有力推手。而棚改化收紧,这个信号背后代表的用意,或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什么是棚改货币化?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个段子:一个公司里面谁最牛?不是创业的老板,而是名下多套拆迁房的保洁阿姨……

而保洁阿姨,正是棚改政策的受益者。老房危房改造中产生大量拆迁,为了安置这些住户,从前的模式是拆房换房。而棚改货币化安置,则是保洁阿姨家里房子被拆以后,得到政府给的一笔钱,自己到城镇去买房。

那政府的钱又是从哪来的呢?地方政府拿土做抵押,向国开行贷款,拿到钱再发给棚改居民。这也就意味着,保洁阿姨手里的钱其实来源于央行间接发放的资金,房地产市场由于央妈给的钱需求暴增,大量库存房也卖出去了,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也完成了。

近几年,棚改货币化政策受到了大力推广。2014年所占比例才只有9%,而到了2016年则进一步跃升至48.5%,2017年这一比例达到50%,按照计划,2018-2020年,货币化安置比例将达到60%。

可以说,正式因为棚改货币化的推广,推高了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业务。17年新增棚改货币化安置面积0.6亿平米,为17年住宅商品房销量增速贡献4.3%,剔除这部分影响后,1季度销量增速仅为12.3%。

从全国范围看,货币化安置对商品房库存的去化面积占住宅销售面积近20%,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甚至占到40%,明显加速了过去两年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速度,短期内大量释放居民购房需求,刺激地产销售向好、房价全面上行,库存降至低位、开发商建房和拿地热情猛增。

然而,在政策刺激的浪潮下,棚改货币化安置引发的一些问题和风险也在积累

市场人士称,部分县市硬性确定货币化安置比例,出现“为了货币化而货币化”;一些地方通过开发商在原址新建、政府回购安置房的形式,达到货币化安置,本质上仍是新建安置房,没有实现去库存的目的;此外,有些地方大干快上,棚改项目并未列入预算,购买程序不够规范,导致政府隐性债务增加。

随着国开行对棚改项目审批收紧、监管趋严,决策层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担忧上升,对棚改安置方式从强调货币化重回以实物安置为主,这预示着棚改热潮已站在了十字路口,政策风向和业务模式将发生调整。

棚改收紧背后的思考:风向正在转变

将中国经济想象成一个个蓄水池,资金量就是水,流向股市、楼市、债市、期市、汇市、金融等资产的蓄水池。

如果资金量太多,又没有足以容纳它的蓄水池,则会引发通货膨胀。而中国现阶段的货币供应已超过173.99万亿元,2017年全中国的GDP只有82万亿,也就是说,国家印的钱已经远超GDP两倍以上,还在以13%每季度的速度上涨。

这么多流动性放出来,哪个池子有足够体量来容纳它呢?答案就是房地产。 M2发多少房价涨多少房地产总值涨多少。房地产体量大,可固化的流动性多,房地产产业链长,拉动GDP明显。

而此前的棚改政策,也是一二线房价的上涨空间已经被充分压榨,只能在三四线中寻找流动资金池而配套的措施。可是15年股市大跌以来,市场全部资金都在涌进房地产,房价暴涨,已经快要达到临界点。

理解这一背景,我们再来看一下政府近期的一系列措施:去年开始开发商用土地贷款基本叫停,房企股市增发叫停;一二线楼市限售,三四线棚改收紧;银行表外理财、信托去杠杆……

房地产里流淌的钱已经越发趋近,其他金融领域还在进行去杠杆。市场需要一个估值洼地,充当储存流动性的“夜壶”。

而眼下,上证指数跌破2800点,不断创造历史低位,可以说是迎接流动性的好时机。只是因为缺乏赚钱效应,资金不愿意进来。

其实,任何成熟的经济市场,股市和楼市的资金量应该旗鼓相当。可在中国,与450万亿市值的房地产市场相对应的,是70万亿的股市。为了平衡天秤的两端,是不是需要一只手来紧缩楼市的资金,鼓励A股吸引流动性进来?

棚改收紧是楼市紧缩政策的其中一部。而天秤的另一边,正等待一个重股轻房的政策信号。

大环境已经产生,风向正在转变。

6月已经收官,7月即将到来,A股是否将迎来翻身仗?

新浪理财师APP邀您参加“百万股神争霸赛”,决战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