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 为成都——改革开放40周年扎根成都领军企业巡礼正式启动

摄影 张全能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进入深水区,探索之路的每一步都并非一帆风顺。如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也在从高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成都作为中国中西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也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崛起,如今正在按照新时代“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而奋进。回望40年的发展,在成都大发展大变迁的背后,由众多勇立潮头、扎根成都的企业和企业家书写了自己和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发展的故事,这些领军企业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在乎的是什么?面对未来,这些优秀的领军企业将走出怎样新的发展脉络?

为此,本报特别推出“在成都 为成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都房产行业回顾与展望暨扎根成都领军房产企业巡礼特别策划,本次活动将持续到年底。活动期间,通过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生长于成都、扎根于成都,和这座城市共同成长与发展起来的领军企业的成长故事,以及他们未来在成都发展的最新战略,最终评选出“在成都、为成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都领军房产企业风云榜,展示企业在改革开放40周年所取得的成绩。

上周,本报已推出此次活动特别报道的第一部分,回顾从1988年住房制度改革开始至2000年前后,成都房地产行业从无到有、几经风雨的成长与变迁。

问道大变局 踏上新征程

1978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一点”的想法,由此奠定了我国要走住房商品化道路的基调。1980年,邓小平再次发表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提出“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国家规定,“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

而1998年的夏天,《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出台,明确规定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至此,我国已实行了近四十年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从政策上退出历史舞台。因此,该“通知”被人们称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里程碑,它宣告了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和新的住房制度的开始。这也拉开了住房商品化等一系列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领域最为重大的一次改革。通过启动全民住房消费以及相关产业链条上的消费,中国经济被装上了一台强劲而持续的引擎。

此后房地产市场化进程中,住房条件改善、金融支持、城市化进程、房价形成机制等一系列体系,都逐步从计划的轨道转向市场。如何正确地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中的核心作用,如何对房地产制度作出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原则性安排,如何不断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可能都影响着改革成败。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房地产也迎来了市场化改革的20周年。2018年,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又将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自从中央定位“房住不炒”,从东到西,由北及南,楼市迅速降温。这一年,租购并举政策频出,土地出让模式创新,楼市进入自持时代。这一年,改革与创新、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8注定是充满变数的一年,也是焕新变革的一年。这一年,“房住不炒”言犹在耳;租购并举,模式出新。美好生活、住有所居的美好蓝图,更是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机制建设和整体调控政策定下了基调。

这经历巨变的时代里,固有经验正在被打破,传统模式正在被超越,任何人都必须学会改变。变革是考验,亦是机遇。当租购并举之策雷厉风行,楼市将会呈现怎样的崭新结构?当土地新政一系列政策连环出击,我们离长效机制还有多远?

放眼未来,还有太多的话题需要我们去探讨,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破解。身处变革大潮,无论是房企、购房者、传媒人,还是政策制定者、业内学者、观察家,都在思考如何拨云见日,看清房地产市场的大势?如何在这充满想象的地产新周期中,寻找新风口、踏上新征程?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未来的我们将共享新时代的机遇,与世界同呼吸,与城市共生长!

记者/周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