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央行降准,地产股反而惨跌?

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决定: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短短的110个字中,透漏出两个重点:首先是降准,其次是债转股。

宏观大环境还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利用各种货币工具进行去杠杆。

其实,降准这个,财叔在周五已经给大家预测过了。对于降准这个话题,财叔觉得是:去杠杆,就用债转股!

银行发了一个定向降准的政策。简单说是一个精确的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妙招儿。

长期以来,许多银行和信托的非标产品,经过层层嵌套,最后成为高息债的资金来源。

一旦出问题,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从而引发系统性的事件

所以不久之前出了一个叫做资管新规的东西,它的核心是三条:第一条是去刚兑,就是刚性兑付;第二条是去多层嵌套;第三条就是穿透式监管。

资管新规的核心就是保护银行。

这三条加在一起,就是阻断金融机构和高利贷之间的通道,从而解除高利贷违约潮对银行的伤害。

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好像有一个概念,叫雷曼兄弟时刻。换言之只要银行安全,就阻断了系统金融风险的可能。

所谓金融去杠杆,本质上就是挖个坑把高利贷的双方都埋了。

其实施从现在开始还有一年多,这期间就是银行证券信托出清高风险产品的时间窗口。

那么,此次降准,能放出来多少水?

7000亿的基础货币供应,加上5倍货币乘数,大概能放出3.5万亿的活水。

有人说,为什么是5倍的货币乘数?我在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银行有100块,按照20%的准备金率计算,准备金预留20块,80块全部被A借出,A把贷出来的80块又全存银行,银行预留16元作为准备金。

剩余64又被B贷出,B把贷款来的64块再存进银行,银行预留12.8元作为准备金,再贷出51.2元给C。

再存银行,再贷给D,再。。。再。。。

依次类推,市场新增的货币量大概=80+64+51.2.... = 100*(1/0.2)=500%

也就是5倍的杠杆,7000x5=3.5万亿。

还有就是债转股,上文说了,降准的目的是为了去杠杆。

用”债转股”完成”去杠杆”,是中国经济的伟大实践,是对西方经济学的重编。

1,杠杆的意思是,负债率太高,例如净资产1亿,负债3亿,三倍杠杆。

2,债转股就搞笑了。本大爷的公司,负债3亿还不出,马上变老赖了,没关系,把2亿债务甩给银行,算银行入股的股本金,就不用还钱了。

第二天,本公司就是净资产3亿,负债1亿,非常优质,基本无杠杆。

3,去杠杆,就是拿笔画一下就行了。我是服气的。

理论界公认的上一次大规模“债转股”,银行成为接盘侠,是1999年。背景是1998国企大下岗。

20年前的债转股,国企改革情况?

历史的时针拨回20年前,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又恰逢东南亚金融危机。

当时,信贷投放导致国内出现大量过剩产能,资源严重错配,国企大面积亏损,银行大面积坏账。但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顺利化解了这一“顽疾”。

当时采取的货币政策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偏紧张。行政命令上和现在一样,也是供给侧改革,也就是去库存的政策。

还有一个重磅就是债转股,金融政策兜底。

于是出现了牛逼哄哄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解决银行体系巨额不良资产问题,1999年囯务院相继成立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

东方资管负责收购、 管理、处置相对应的中囯银行、信达负责中囯建设银行和囯家开发银行、华融负责中囯工商银行、长城负责中囯农业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

国有四大行行的坏账问题解决后,相继在A+H股上市。

工行,2006-10-27在上海上交所、香港联交所同时挂牌。

中行,2006-6-1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6-7-5在上海上交所上市。

建行,2005-10-27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7-9-25在上海上交所上市。

农行当时处于股改,股改完成后,2008年也在上海上交所上市。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承接银行坏账,然后发行信托,由居民买单。

现在的债转股呢,债务转化为股权,扔在二级市场流通。投资者买单!

所以说:债务不会消失,只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