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招摇山是《山海经·南山经》第一座山脉䧿山之首,“䧿”是古代的“鹊”字,因此䧿山也称鹊山。招摇山耸立在西海的岸边,关于西海的位置,至今是个谜,如果从广义的大海去理解,并不存在西海,即使存在,也不在今天中国的版图之内。《说文解字》中对“海”的定义是:天池也。以纳百川者。如果我们把“海”理解为高原湖泊,似乎就说得通了。《南山经》中提到招摇山中桂树繁多,说到桂树,就让人想到桂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可谓名声赫赫,桂皮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人们一定是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来疗病,那么对于古中国来说,桂树一定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植物了。桂树的品种很多,在《山海经》成书时期,估计还没有对植物的品种做过多的研究,只提到山中多桂。
招摇山“多金玉”,据考证,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对黄金有了一定的认识,到了商代,人们已经可以较为娴熟地制作各种金器。而玉石制作工艺也最迟在商代就已经成熟了。
接着,书中又写到招摇山上的一种草本植物——“祝余”,“其状如韭而青花”。我们常见的韭花都是白色的,这种形似韭菜的植物开着青色的花,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当时的作者是在夏秋之际进行的考察,无论是韭花还是同科植物,一般都在这几个月份开花。另一方面,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以韭菜为食了,被外国人称之为“中国青草”的植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书中写到吃了祝余就不会觉得饥饿,让人觉得写书的人更像神农氏。
招摇山上还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它形状看起来像构树,但与构树有别之处在于长着黑色的纹理,并且说它的光华照耀四方,把它的花取名为“迷谷”,将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那么这种花是如何让人不迷失方向的呢?是古人的想象还是确有其事呢?笔者大胆推测,因为说它光华照耀四方,那么会不会是一种带荧光物质的植物,这样即使在深夜走路,人们彼此都不会走散而迷路呢!如果推测合理,那么写《山海经》的一定不会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
招摇山上还有一种动物,它的形状像猴,长者白色的双耳,它既能匍匐前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给它取名叫狌狌,而且吃了它的肉就能健走。在今天,巴西东南部森林内就生活着一种长着白色耳朵的猴子——白耳狨,但是否就是书中提到的动物,则需要考证。
狌狌
书中说丽麀之水就发源于此,向西流入大海,水中多产育沛,佩带它可以不生蛊胀之症。可见,在《山海经》成书之时,育沛这种东西已经存在了。蛊胀是一种与寄生虫有关的疾病,而育沛就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据说,育沛就是今天的琥珀蜜蜡,它作为药材,其中所蕴含的芳香物质对很多寄生虫可以起到驱散的作用。
琥珀蜜蜡
招摇山是不平凡的山,至于它到底耸立在何处,存在众多争议,欢迎各位读者留言发表看法。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