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冯小刚、田沁鑫、王丽萍发表观点,网友:谁看重钱谁看重艺术

明星委员冯小刚、田沁鑫、王丽萍等在会上,针对“培养新导演”“话剧与电影融合”“做编剧要有激情”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冯小刚:电影行业当务之急是要多培养新导演

冯小刚分析说,目前电影市场非常火爆,他1997年拍《甲方乙方》时,中国全年票房只有8亿元,而到了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接近600亿元。与之相对,是青年导演人才的缺乏。这也是目前电影良莠不齐、烂片太多的本质原因。

“电影局张宏森局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将是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中国银幕数量预计超过6万块,年产影片约800部,年票房预计达到700亿元。”冯小刚说,到时候电影产业的产能和市场还会进一步扩大,导演的稀缺会更加明显。

一位经验如此丰富的导演,对当下电影行业的发展会有怎样的看法呢?现场,他主动提起了新导演的事情,“电影行业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年轻导演”。他表示,国内一直不乏培养新导演的项目,比如青葱计划,每年会有固定的资金来分配给新导演来创作。但是,由于有能力的新导演层出不穷,扶持计划对于名额和资金的设定还可以更宽松一些,这样可以让更多新导演实现自己的电影梦。

田沁鑫:话剧与电影相融合,可以革新观赏体验

田沁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这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曾执导过《四世同堂》《青蛇》《北京法源寺》等优秀的戏剧作品。如果仔细观赏,会发现这些作品有一个共性,即它们都贯彻着田沁鑫“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文化”的初心。在下午的小组讨论现场,她也对记者讲到,“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我非常热爱中国的艺术,艺术和文化是互为表里的关系,通过戏剧作品,向观众传递中国文化精神。是我一直坚持做的。”

除了初心的坚守,田沁鑫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一直力求创新。现场,她介绍,上中戏之前曾在北京电影学院旁听,电影结构方式影响了自己的戏剧创作。现代观众的思维方式随科技进步而改变,她会运用电影的思维方式,来结构戏剧舞台形式和叙事结构。“我在国家话剧院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生死场》,结合了插叙、倒叙、平行蒙太奇等电影化的结构。” 在田沁鑫给出的私密片单中,不乏英格玛·伯格曼、黑泽明、昆汀·塔伦蒂诺的经典作品,这些电影给她带来过不小的震撼,丰富了她的艺术修养。

此外,她还跟记者说起新作品《狂飙》中运用的半电影化的戏剧方式,“以往,看电影的观众看不到现场表演,看现场表演的话剧观众,看不到电影的剪辑和拍摄,这个戏把它们给结合到一起了”。《狂飙》用了8台摄像机,及时拍摄及时剪辑,实时投影。而且,在舞台上还有6块屏,可同时播放。这出极具奇景气质的科技感戏剧,也着实革新了观众们的观赏体验,将电影与话剧做了一次突破性的融合尝试。将电影与话剧做了一次突破性的融合尝试。

王丽萍:做编剧不能吃老本,一定要有激情

提起王丽萍,可能有人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是只要一说起她创作的作品,大多数观众都有所印象。她创作过《错爱一生》、《媳妇的美好时代》、《生活启示录》等优秀的影视作品,题材贴近民生,反应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得到了不少观众的认可。

此次首当全国政协委员,王丽萍也在现场谈起了编剧创作的现状。首先,她以自己创作新剧《我们的邻居》为例,提到做编剧一定要有激情。该剧讲述了发生在30多年前邻里之间的故事,为了还原当时老百姓的生活风貌,她不仅做了大量调研,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听当年的音乐、看当年的剧集,不断调整角色对白和动作行为。

这对一个编剧来说,在心理上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她此次顺利过关的秘诀,就是保持创作者应有的激情。她表示,“很多人跟我说,你现在不用这么累,吃老本就可以了,但我还是想有所突破,当我觉得创作内容有所重复时,就会反思自己,寻找更大的挑战。而一个编剧如何顺利应对这种挑战,没有激情肯定是不行的,岁月漫长,奋斗不止。”

其次,她还提到国内影视剧编剧不太爱看国产剧的情况。她提出,作为国产剧的创作者,除了要保证阅读量和观影量之外,一定要看国产剧,要了解到我们现在的创作水准,然后才能向优秀的同行虚心学习。

在今日的小组讨论中,文艺界别的委员议题基本都立足于行业现状,为解决行业问题主动建言献策,现场讨论气氛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