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2017年医护工资榜出炉,你为什么又拖后腿了?

本文首发医联APP

5 月 15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 2017 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数据显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 74318 元,私营单位为 45761 元。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从业者 2017 年平均收入为 89648 元,比 2016 年年均 80026 元增长12.0%,在19 个行业门类中,排名第 5 位。

此数据一经公布,便在行业内引起热议,不少医护同仁纷纷表示,又拖后腿了。而热议背后,暴露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医疗行业的劳动价值与报酬不匹配亟需改变

长期以来,医务人员培养周期长、工作强度大、职业风险高、劳动时间长、技术含量高等职业特点,其技术价值和知识价值被严重低估。

1月9日,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了《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披露了中国医师的平均收入——

二级医院的平均年收入 68641.47元;

一级医院平均年收入69084.87元。

按照国际惯例,医务人员工资待遇是一般社会平均工资的 3~5 倍,甚至是 6~8 倍。但长期以来,我国医务人员工资待遇只是一般社会平均工资的 1.3 倍左右。这样的现状之下,劳动价值与报酬不匹配已成为医疗行业的发展障碍,亟需改变。

给予合理的薪酬待遇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基础

无论人们从事哪个行业,需要首先考虑的便是衣食住行,如今物价上涨,不少医护同仁的薪酬待遇迟迟涨不上。虽然医疗行业的从业者被誉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但精神的激烈解决不了他们物质收入不足的尴尬窘境。医疗技术人才荒渐渐在各家医院出现,背后的原因复杂,但待遇赶不上辛苦的付出,缺少足够的物质吸引力,是重要的原因。埋怨人才荒的同时,应当反思给予医护人员的劳动报酬有没有让他们满意,口口声声的涨薪的政策与期盼有没有切实得落在口袋里。另外,还有业内饱受诟病的回扣及红包问题,和薪酬待遇过低不无关系。我们谈精神奉献,更应当注重物质激励,只有医护人员衣食无忧,才能更好的从事这个行业。

医护人员涨薪需从理论研究落实到医护手中

关于给医护涨薪的文件,从国家到地方,可以说每年都有多份,但能让医护人员感受到的实惠却少之又少,涨薪似乎始终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呼吁层面。幕后的现实是药品零利润,耗材被限死,医疗服务价格几十年如一日,不少医院的管理者直呼“涨薪的钱从哪里来?”。

不得不承认,近几年随着医院经营成本的加大、收入的限制,别说涨薪了,连经营都变得举步维艰。涨薪的前提是要有钱——

一是要加快医疗体制改革,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到合理区间;

二是加大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补偿力度,使医院有资本有勇气涨薪;

三是鼓励部分地区进行医疗行业薪酬待遇改革,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分配体系;

四是鼓励医护人员多点执业,拓展收入途径与宽度;

五是地方部门放开涨薪瓶颈,加强监管督促,制定拟定公立医院涨薪相关指导意见,激励医院提高医护人员收入。

现在的医疗行业是每年都谈涨薪,又发现作为普通医护人员的我们每年都在拖后腿,既让人可怜,又充满无奈。希望未来的某天,我们都能自豪地说:我辛勤的劳动得到了认可,我的收入没有拖行业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