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不堪父母辱骂跳楼自杀:好好说话,究竟有多重要?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

一名27岁的女孩,因为不堪父母的辱骂跳楼自杀。

女孩本有着大好前途,长得漂亮学历高,也有不错的工作,父母却说:嫁不出去,就是奇耻大辱。

在父母的逼迫下,她参加了无数次相亲,相亲失败,父母就会骂她“废物”、“垃圾”,语言极尽羞辱。

最后不堪重负的她留下一封怨气满满的遗书:“你们安排冥婚吧”,从楼上纵身跳下。

好好说话,对有多重要?

在大多数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不懂事的,需要自己引导。这是孩子被当做了一个附属品,而不是需要被尊重的个体。

父母们用“打压式教育”在孩子面前竖立权威,用粗暴的语言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孩子造成伤害不自知。

曾有人在网上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

“第一次月考,考了全校48名,开心地打电话和妈妈分享,她却说‘怎么才48名?’

电话另一边的我一下傻掉了,只能拼命忍住眼泪。

从此之后,我考得再好也不愿意跟她交流了。”

生活中少不了鸡毛蒜皮,你轻易说出口的一句话,也许会击垮记得孩子,当恶毒的语言指向自己的孩子,小事可能升级成悲剧。

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显示,孩子在与“父母沟通”“同伴交往”“教师交流”三者中,存在问题比例分别是10.6%、7%、3.9%。

也就是说,孩子与父母沟通时,问题最大。可见,好好说话,有多重要!

蔡康永也曾对“说话价值”做出这样的评价:“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

重视“说话”的人们,在学习着把技巧用于身边人际关系的同时,常常一不小心忘记了身边人——比如自己的伴侣。

作家王朔在《过把瘾就死》中有一段描写:

“吵到最后我们什么都说出来了,就像一对不共戴天的仇敌,我们互相太熟悉了,因而刺伤对方的刀刃格外锋利,弹无虚发,沉重打击了对方。”

语言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让你爱的人更爱你,也能让你爱的人离开你。

争吵中,两个相爱的人伤害对方,也被对方伤害。

前不久,橙子和男友分手了。寄存物品时,橙子和我说起俩人分手的过程:

那天暴雨,他下班骑电车出门摔了一跤,我说了一句:“下这么大雨干嘛不穿雨衣?骑那么快干嘛?”

我刚说完这句话,他就生气了,嫌我总是说话难听,不安慰他。当时他奶奶住院,他下班就要赶过去陪床。或许我的话真让他难受了吧,可我真的是无意的。

这件事没多久,男生提了分手,橙子如何挽留都没用。

有人会说:不就是一句话,至于闹分手吗?男人果然都是大猪蹄子。

我们都明白橙子是出于关心和着急,才说出那样的话。但换位思考一下,你要是着急去医院而不慎摔倒,等来的不是恋人的安慰,而是连环反问,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长此以往,有谁能忍受?

况且在恋爱中,最忌讳的就是颐指气使的口吻:你怎么这样啊?你能不能别这样?我不允许你这样做。这些话会让对方感受到不尊重,时间长了,感情也就没了。

所以,橙子的不好好说话,才是男朋友决心分手的根源所在。

好好说话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修养。

《菜根谭》中说:“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在说话上,这告诉我们要懂得一些门道、把握一种分寸,才能做到初见让人喜欢,长久不让人讨厌。

会说话是一门学问,说话有分寸是一种修养。这样的人,更受欢迎。

“中华第一望族”琅琊王氏的家规只有6个字——“言宜慢,心宜善”,却让这个家族1700年间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35个宰相,足见话慢慢说的巨大力量了。这体现的,是一种不浮躁,和谨慎。

尤其在遇到急事时,话更要慢慢说。

因为越急,越可能说得前言不搭后语和不得体,容易误事,也容易让人觉得你冲动不稳重。急事慢慢说,才能把事处理地更好,也才能给人留下遇事不乱、成熟稳重、可堪信任的印象。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言语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千万不可小视,要少说甚至不说伤害人的话,多说暖人心窝子、对人有益的话。这是一种善良,也是一种慈悲,还是处世的良方和增进感情的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