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三座桥的故事

40年沧海桑田,40年世事变迁。4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国从城市到农村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而对于邻水县城南镇沙鱼村的村民来说,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得从村外的三座造型各异的桥说起。

在邻水县城南镇沙鱼村外的御临河上,有两座相距不到十米的桥。两座桥一高一矮,一新一旧,都名为沙鱼桥。故事要从旧沙鱼桥说起。这座不起眼的小桥是邻水县东西槽往来的必经之路。100多年前,沙鱼村先民苦于交通不便,便以条石作桥墩,以木梁和条石叠合为桥面,修建了沙鱼桥。就这样一条宽不过一米的石桥,沙鱼村民一走就走了近200年。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对外交流也多了起来。旧沙鱼桥已经不能满足村民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且桥面离河面很近,很容易被洪水淹没或冲垮,也给村民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

从沙鱼桥往御临河上游走不到300米,便到了造型奇特的踏水桥。80年代初,随着生产的发展,距沙鱼村不远的安丰村准备修建一座可供车行的平拱桥。可由于资金不足,平拱桥只修了一半,剩下的半截桥只草草的用混凝土浇筑成了实心,桥面经常位于河面以下,车辆和行人仍免不了涉水过河,踏水桥也由此得名。即使涨水无法过河,能通车的优势仍让踏水桥成了沙鱼村及附近村民的最佳选择。

时间进入到21世纪,修一座不受涨水影响的桥成为了村民们几十年来的愿望。2012年,邻水小庄子煤业进入沙鱼村,看着村民仍走着石桥,便出资百万,与沙鱼村民齐心协力,修建了一座崭新的沙鱼大桥。沙鱼村正式进入了现代交通时代,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变。

三座桥代表着三个年代,记录着40年来时代的变迁。其实变化的何止是桥,40年来,沙鱼村村民们从住土胚房到住砖瓦房,现在又住上了小洋楼,从顿顿红薯充饥到现在衣食无忧。沙鱼村正从深度贫困村向幸福美丽新村蜕变。在全面脱贫的嘹亮号角下,沙鱼桥村的幸福之桥也将越建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