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QQ时代,这些父母坚持用“家书”这样传统的教育方式,让无数人感动……

01
厉害!妈妈和儿子同时大学毕业,母子间的书信感动了无数人……

“今年6月,她将同我一起,从浙师大毕业。而这个人,正是我的母亲。”

6月毕业季,浙江师范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对母子毕业生即将一起跨出校门。儿子是体育学院的学生,名叫顾帅;他的母亲吕程洁,是人文学院的毕业生。

春秋四载,他们坚持用家书相互勉励,共同迈向人生新高点。如今,顾帅成功考取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他的母亲吕程洁参与了浙师大的成人自考,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在通讯发达的现在,选择用家书和母亲沟通,顾帅有着自己的想法:“我和父母也有书信的交流,反倒大学后渐忙,和家中的联系陡然减少,母亲也觉如此,所以两人一拍即合,决心将大段想说的通过书信来交流。”

“我学习的动力其实来自儿子,也以儿子为学习榜样。因为他的努力,使妈妈有一种紧迫感,跟儿子差距越来越大,以后怎么跟儿子沟通?”吕程洁说。

其实,读书一直是母亲吕程洁心中的一个结。在听说儿子的大学生活后,她便在网上搜索,参加了浙师大的自考,包括《文学概论》《写作》《现代汉语》这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如今和儿子顾帅一起拿到了毕业证书。

以下,摘取自母子二人的书信往来片段。

致吾儿·愿做儿子的倾听者

父母的想念始于儿子踏出家门的第一步,他们渴望知道“临行密密缝”的衣物是否保暖,渴望知道昨晚是否又熬了夜,渴望了解游子在外的一点一滴,“儿子的事妈妈是事无巨细地想知道”。

这是第 1 封↓↓

帅帅吾儿:

说到写信,其实现在是懒得动笔,想说的话还是很多,可是不交流时间越长可说的话就越少,人之间其实是应该多交流,感情才会越深,互相也会更了解。

其实妈妈非常想跟儿子多聊聊,但考虑到你比较忙,就不打扰你了。再说,一方面妈妈以后也不能总以你为中心,儿子还得有自己的家庭;另一方面,我想学成功的母亲,能华丽地转身。这不,现在感觉母子之间话语都少了。

现在你已经大三了,大学生活也越来越习惯,并且也很享受,好坏得失自己也非常明了,妈妈也非常欣慰,至少不用担心儿子会学“坏”。

有人买东西,思路打断了,写不出来了,哈哈。

最后,悄悄说一句,其实,儿子的事妈妈是事无巨细地想知道。

还有,妈妈现在学的文学概论是纯概念性的,学起来有点烦,静不下心,正在努力中。

——妈妈

2016年11月21日

禀家书·儿欲有衣食之上谈

大学后渐忙,和家中的联系陡然减少,何谈精神交流?而一个人若是长期得不到家的滋养,生命枯萎就成必至之事。

自忖长久,决心拿起笔,把想说的话记在信上,再请飞鸽遥传,麻烦带去游子的思念。“禀家书”收录儿子寄往家中的信件。

这是第 1 封↓↓

妈:

两年前,我上了大学,赴金华求学。大学不如料想中的清闲与舒适,反而忙之又忙,硬要说大学幸福,那也一定是忙中之乐了。

时间饥荒下,我与您的交流就只限于“昨晚几点睡”、“今早几点起”、“午饭吃什么”等衣食之谈,而您和父亲最近在想什么、在忙什么我一概不知,反之亦然。金华到上虞,区区三百公里,竟如此之遥!游子身体离了家,精神也出走甚远了。

我当即决定要有所改变,至于办法,以为写家书是个不错的选择。您不出所料地爽快答应了。原来,这是一个家两端的共同愿望。

看到案头上的书,不知您最近看书状态如何?快要入冬,父亲晚上睡觉还冷吗?外婆最近身体怎么样?家中生意如何?请来信详细告知。

伏望父母亲不要再过于操劳,家中生意该拒就拒,剩下时间来休息。我在金华一切安好,祝身体健康。儿谨禀。

02 博士爸爸和低龄留学儿子的77封越洋家书走红

近日,一位“智慧爸爸”火遍朋友圈——他的儿子14岁出国念书,精通英语、韩语、西班牙语,19岁全额奖学金入读美国利伯缇大学生物专业。这位“成功”的留学生背后是“智慧爸爸”默默的指引。孩子出国后,这位博士爸爸坚持定期和儿子书信往来,5年时间77封信22万字。

近日,“智慧爸爸”于勇前受邀来汉分享了自己的育儿心得。“轩儿:你好!虽然你久未写中文,细节的地方有些粗糙,但文笔依然流畅……下次写信一定要把你的英语(人名、地名除外)都翻译成汉语,并把原文用括号留在后面。”这是于勇前回复给儿子的第一封信。

彼时,儿子于轩已到美国半年——儿子出国时,于勇前给他布置了一项作业,每月给爸爸用中文写一封信。

父子俩在信中聊些什么内容?于勇前笑称,“和儿子无所不聊,尺度很大”,有发生在各自身上的生活琐事,也有彼此对世界、人生的看法,甚至还聊到了恋爱婚姻的话题。

03 大教育家梁启超也是通过家书教育自己的孩子

古人讲求“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梁启超无疑是这方面为数不多的几个登顶者之一。耐人寻味的是,全面开花之外,他荫及后世,同时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

有人说,梁启超的子女优秀是因为他基因好、学问好等等,认为他的子女成才并不是他刻意努力的结果。其实不然,近代名人中,子女不成材的有很多。满门俊才绝不可能是偶然,更不是完全靠基因。

梁启超和子女的相处模式,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超前的。从1923年起到1929年去世,他始终坚持给在海外的5个子女写信,帮助他们确定学习方向,指导他们做学问,同时又充分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愿。梁启超一生给子女写了400多封家书,总计百余万字,占他著作总量的十分之一,堪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并称三大家教典范。

这位“纵笔所至不检束”的文字豪杰在给孩子们写信时,却是罕见的温柔、啰嗦、柔情满满,甚至“肉麻”的表达他的感情,信中的称呼也全是“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老baby”、“达达”、“忠忠”等,发自内心的亲昵。

这些家书有的只寥寥十几字,报平安或叙家事,有的则长达几千字,论时事或谈心得。从政局艰难到个人烦忧,从吃了美味到买了好书,无不备述。梁启超是把子女看做是平等亲爱的朋友。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梁启超对所有子女都关注、欣赏,让他们感觉自己特殊。这样的父爱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孩子的生命,必然滋养出自信的花朵。而自信,正是一切成就和幸福的基础。

从这些家信中窥见的是一副父慈子爱的动人图景:梁启超心疼儿女,儿女也敬爱他,个个“拿爹爹当宝贝”,并以出色的成绩告慰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