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复利:威力最大的思维模型

复利,可能是威力最大的模型。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股神巴菲特的良师益友查理·芒格在提到普世的智慧时,第一条就是理解“复利”。所以这个多元思维模型系列的第一个思维模型,我们就来谈谈“复利模型”。

01

什么是复利?

关于复利,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格翻倍放2粒,第三格再翻倍放4粒,以此类推,下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一倍,一直放到最后一格。最后米粒的总数达到惊人的1844亿亿!

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复利只是一个故事、一个数学概念,很少人把“复利”应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决策中。复利在投资领域被应用得最多,但是作为一种应该普世的智慧,不应该仅仅只是用在投资上的数学模型,而是应该作为一种经常调用的思维方式。

所以这里就不谈抽象的数学公式了,用视觉化的图像来理解。

复利,本质上是一种“增强反馈回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A',而结果A'又会加强A,相当于一个放大器,循环往复不断放大。而与复利对应的,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单利”,也就是常说的利息。

因为人的直觉总是偏好短期收益,顾不到太长远的未来,所以通常喜欢追求更高的“单利”,希望一夜暴富,但是这通常并不现实。而且长远的来看,一定是“复利”的收益更高,所以复利其实是一种反直觉的思维模型,需要足够理性,克制本能的偏好不去关注短期收益,把视野拉长才能认识到其中强大的力量。

以一个产品的用户数为例,很多产品刚开始可能无人问津,但是只要产品能提供价值、解决问题,在用户数超过某个临界值的时候,便会 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吸引一大部分的注意力。其实网站的点击量、商品的品牌效应、个人的财富积累也是如此, “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就是“复利”。

02

除了这些现象,还可以怎么使用呢?

其实只要能积累的东西,基本上最终都会产生复利效应。比如智力、知识、经验、业务、人脉等等,复利效应都是存在的,只要符合“复利模型(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A',而结果A'又会加强A )”中的关系。理解了这一点,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使用到复利模型。

举个例子:读书可以指导我们的行动,行动和经验又能反过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持续学习和持续行动相结合,就能产生复利。个人学习、自我成长、能力提升、投资理财等等也都是如此,

03

怎样让复利雪球尽快越滚越大呢?

巴菲特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很湿的雪 ”和“很长的坡 ”代表了影响复利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利率和执行次数。

利率:就是做A导致B后,B对A能有多大的强化作用。如果没有强化作用,甚至是副作用,坚持越久越是徒劳无功。

执行次数:就像象棋格子里面放麦粒一样,前面几次的差别是不明显的,而且越在前期,其差别越不容易察觉;只有执行的次数足够多时,复利的效应才能发挥起来。但是很多在临界点没来之前看不到巨额的收益就放弃了。

关于执行次数有两个推论:

1越早越好,比如理财、学习、积累人脉,越早就能比别人更快通过临界点进入快速增长期。

2.要有耐心,短期看不到收益这一点非常反直觉,所以一般人很容易放弃,坚持不到临界点。

复利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底层的模型,马太效应、临界点效应、边际成本递减等等思维模型都可以从这个模型推导,这些模型我们都会在以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