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情怀,《后来的我们》还有什么?

《后来的我们》剧照

前两天被《后来的我们》预告片刷屏,于是迅速决定去电影院刷一波,隔壁的姑娘边哭边笑,最后此起彼伏都是撕纸巾袋的声音,我和朋友们撑过了两人的分手,却没想到都“栽”在了老头念信这一段。经仔细斟酌,电影泪点梳理如下:

1. 年轻时再炙热的承诺,也敌不过生活的三拳两脚:见清和小晓的生活场景很真实,经过电影里艺术化的放大,每个年轻人都能看到自己曾经的经历。谁没在穷成狗的时候跟当时的患难之交共同分享过一碗面?谁没在年轻气盛的时候暗自发誓一定要衣锦还乡?谁没在毕业就失业的处境和爹妈步步紧逼的选择中挣扎来去?然而当时和你经历过这一切的那个人,早就一骑绝尘。所以有人说:在一起不一定能永恒,但不在一起肯定能不朽。你哭,肯定因为你有故事。

2. 在你身后守望的父母,才是你大步向前的动力:见清父亲的亲笔信,一字一句,田壮壮老师的声音一出,我的眼泪完全控制不住。父母希望你好,不是希望你赚到花也花不完的钱,不是希望你变成忙到没时间回家过年的成功人士,而是希望你明白自己真正爱什么事业、爱谁、爱怎样的生活,然后享受你的人生。这个泪点躲也躲不开,如果你跟我一样是看春晚也会哭的特殊体质,基本可以放弃抵抗了。

3. 遗憾和错过不是成长,学会和它们握手言和才是:见清不甘心的一连串“如果当初”,大概是每个回首往事的人都琢磨过的问题。当你经历过九曲十八弯,总算能够释怀地说:缘分这事儿,只要不负了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很难。和曾经幼稚的自己和解,拥抱回忆里闪闪发光的瞬间,才是历尽千帆后的最高境界。无论你能不能适应电影里文艺的对白,如果你get到了这点,应该也get到了导演想通过电影传达的信念。

除了泪点,当然还想说电影双线,一黑白、一彩色,最后交会在一起,确实是很精妙的安排;镜头中风雪交加的路面、两位主角脸部特写时准确的灯光源、远远扫过的各种细节,都给这部电影加了分;不得不提男女主的演技,热恋时小儿女神态十足,分手后的疲惫和冷漠也真实得可怕,让我沉浸其中,情绪也忽上忽下。

作为一个理智的边缘粉,看了奶茶的导演处女做,有很欣慰的感觉。因为《后来的我们》总算不是一部单靠情怀取胜的影片,演员传神的演技、导演始终如一的信念,还有摄影、监制扎实的专业能力,使这部电影在青春片、致前任的分类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希望你能看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