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荐 稀世珍宝《顺治通宝》

顺治通宝,此钱币纹饰饱满,工艺考究,包浆肥厚,土沁较明显,绿绣自然。纹饰稍有磨损,但无大碍。此铜币为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通宝,是中国唐以后钱币的一种名称,因铸文中有“通宝”字样而得名。青铜古钱上的锈色一般应尽量保持原状,整体大小比较规整,品相保存完好稍有磨损,无大碍。经鉴定为臻品!有较好的收藏价值!

收藏市场中古钱币的数量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很多收藏爱好者对收集古钱币情有独钟,将其当作个人爱好,古钱币种类不胜枚举,若是收藏爱好者没有特别喜爱的一种类型,从中挑选,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的嗯感觉,因此我们为没有确切目的收藏爱好者推荐一款古钱币,其便是顺治通宝,这款古钱币是小武帝钱之一,在古钱币名声较大,价值颇高,这也是为各位收藏爱好和推荐的原因,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款清朝时期的古钱币有哪些特点。

顺治简介

顺治通宝是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所铸钱。顺治元年,在北京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铸币,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设钱局,钱币上用楷书写着"顺治通宝"。顺治通宝的成分红铜七成,白铜三成。一千铜钱称为一串。顺治通宝重初定位每文一钱,后改为一钱二分、一钱四分、一钱二分五。顺治通宝的币型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顺治五式"。

顺治年间为了稳定经济前后进行了五次改制,最终取得成功;确立了清代的货币体系。随着五次改制同时产生了五种形式的顺治通宝闻名于世,史称"顺治五式"。一、顺治一式又名顺治仿古式(仿明钱式),顺治五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类。始铸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占据北京之后,建立了清王朝,同时在货币发行上大量采用了明代遗留的旧机构、工匠和钱币制作工艺。因此这一时期铸造的"顺治通宝"钱很大成度上保留了明朝铸币的风格,面文"顺治通宝",皆为光背无文。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适应关内群众的需要,也便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

顺治二式又名顺治单字记局式,是继顺治一式后的第二类顺治钱形式,始铸于顺治二年停于顺治九年(1645―1653年),其形式类似于唐代的会昌开元:钱背由一个单一汉字(有穿上、穿右及穿左三类)记载其铸钱局。据记载顺治时期全国先后有二十三个钱局开铸单字记局钱,但从现存顺治钱实物来看仅发现了工、户、蓟、宣、云、延、原、同、阳、河、临、东、浙、宁、昌、福、荆、襄和新共十九局。钱重一钱二分。顺治八年钱重改为一钱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钱重量不断变化,顺治通宝钱汉字钱的大小轻重差异较大。有的钱局开铸时间短,开铸不久即停铸,所以有的记局记地钱数量很少,其中"延"、"宣"、"蓟",存世甚少,极为罕见。

顺治三式又名顺治"一厘"式,是继顺治一式、二式之后铸造的第三类顺治钱形式。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各省、镇钱局停铸单字记局钱,开铸顺治背一厘钱,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较背单字钱制作精好,背文由穿右一本省记局汉字与穿左"一厘"组成。由于"一厘"二字取折银一厘之意(一千厘准银一两),可直接与官银兑换,故称其为计银一厘式。

顺治四式又名顺治"满文"式,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央责令各省、镇钱局停铸各类顺治旧钱,由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开铸"新钱"即顺治通宝背满文"宝泉"、"宝源"钱,每文增至一钱四分,且铜制金黄径大精美,俗称大制钱。此次改制完全脱离了明代体系而确立了清代制钱风格,完成了从型制上仿造明代制钱到铸造真正意义上的清代钱币的转化过程,在整个中国钱币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顺治五式又名顺治"满汉文"式,顺治十七年(1660年)户部提准十四个地方局按照顺治四式的规格从新开铸新钱,其背文由本省满文局称和汉文局称组成、故名"满汉文式。分别有满汉文:同、福、宁、东、江、宣、原、蓟、昌、河、临、浙、陕、密字,除宝泉、宝源两局所铸制钱仍为满文钱局外,其它各省钱局所铸钱背文都为满汉文钱,共有十二局:即"临、宁、原、宣、同、江、东、河、蓟、昌、浙、陕。"此种钱式制作较好。

1644年春夏之交,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马队入山海关,驱逐李自成,他的侄儿清世祖,在天下中枢北京定都,开始了对清朝中国长达268年的统治,货币的历史也为之一变。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盛京(今沈阳)建立后金政权,就曾铸行“天命通宝”,在铸钱方面已初具经验了。天命钱相比之下要比明代崇祯钱厚重得多,反映出满人当时的经济实力。天聪是皇太极的年号,以此为名铸造的年号钱叫作“天聪汗之钱”,是满人在经营辽沈时通用的主要货币。 顺治帝入主中国时,长期战乱之后的残破社会经济,正进入恢复时期。百废待兴,但财用紧张,当时的流通货币仍是明钱。另外,农业和手工业水平的逐渐提高,商品流通的日益活跃,加之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又呼唤着新货币的产生。

在此期间,对于造何种钱行世,代理幼子问政的多尔衮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决定仿明代铜钱形制铸“顺治通宝”,与前朝“崇祯通宝”一并行用。随后先在京师试铸钱,揭开铸钱序幕。其后十几年里,又在全国设立铸钱局27家,颁式开铸新朝钱币-楷书对读的汉文“顺治通宝”。顺治一朝,此钱只通行平钱一种,定制为红铜七成,白铜三成搭配鼓铸。“顺治通宝”是明清以来最重的制钱,无论成色、样式还是分量都成为定制,对后继年号钱影响很大。

古钱币收藏就是古玩收藏的一种,在投资收藏的过程中,投资收藏者一定要有鉴别的能力。因为发行的时代不同做工不同板式不同,古钱币在市场上的收藏价格也是有区别的。有鉴别的能力其实也是帮助收藏者避免遇到假货时被欺骗。

顺治通宝在市场上有很多,收藏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投资收藏要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藏品才有收藏的价值。在资金运作的方面也能合理的安排。顺治通宝在市场上的发展是比较稳定的,大多数的收藏价格都比较相近,收藏可以深入市场去考察。

顺治历史

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铸,以小平钱为主,另有折二、折十钱,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顺治五式”。

清世祖朝服像 (公元1638-1661年)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入关。在北京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冶通宝”。在清军刚入关时,允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顺治年间对制钱成分有明确规定,即铜七成,白铅(锌)三成,称之为“黄铜”,一千铜钱称为一串,年铸一万二千串称为一卯,即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

顺治年间为了稳定经济前后进行了五次改制,随着五次改制同时产生了五种形式的顺治通宝,史称“顺治五式”。

顺治一式又名仿古式(仿明钱式),顺治五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类。始铸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占据北京之后,建立了清王朝,同时在货币发行上大量采用了明代遗留的旧机构、工匠和钱币制作工艺。因此这一时期铸造的“顺治通宝”钱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朝铸币的风格,面文“顺治通宝”,以光背为主,另有背星、圈及记值等。

顺治通宝价值

根据种类的不同,顺治通宝价格也差别较大,有的价格高达几万元,有的价格为几十万甚至过百万元,因此,收藏顺治通宝是一定要判断它的收藏价值,否则很难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在顺治通宝中最出色的收藏是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这枚顺治通宝在市场上的收藏价格大概是在200000元人民币左右,在该系列的古钱币中属于领先者。有能力的收藏者其实可以考虑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市场上的价格还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另外要提醒的是,古钱币的收藏性也是指古钱币的收藏价值,如果你收藏古钱币仅仅是出于自己的喜好,那么很简单,收藏你中意的、喜欢的古钱币即可。但是如果你收藏古钱币是用来投资的、那么就要对古钱币的历史、经济、市场等各方面的价值都做到一定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