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村,敘述「海絲港市」的繁華故事——土坑村

2018年06月20日

第[17]篇文章

土坑村

TU KENG CUN

土坑村,古稱“塗坑”

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明永樂二年(1404)

劉氏祖先劉宗孔因躲避“靖難之變”

攜眷渡海遷居到後龍鎮土坑村

此後,劉氏一族就在土坑開基創業

土坑村

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為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2006年被評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

2014年被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

定位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民村

和第三批中國傳統古村落

也是泉港區革命老區據點村之一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中國傳統村落

土坑村是泉州市目前

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遺址之一

是千年“海絲”聚落型遺存的

典型代表

填補了“海上絲綢之路”

港市遺址的缺環

其傳承千年的家族式海洋貿易傳統

在國內獨樹一幟

劉氏古民居

從明永樂至清乾隆年間

劉氏族人歷經十幾代人

以祖祠為中心,南北兩側分四排而築

共建40多座古大厝

佔地面積26860平方米

形成綿延數百米長的壯觀古厝群

目前

尚存著27座明清建築

保存較完好的有15座

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庭院式磚石木結構

劉氏古民居建築多為

穿鬥式結構、硬山式或捲棚屋頂

座座屋脊高翹,壯觀輝煌

門窗有圓、方、拱、菱等形式

排列井然有序

大多坐西北朝東南,冬暖夏涼

每座大厝相距三五十米

便於交通、活動,又通風透氣

現存的部分古民居還住著劉氏後人

可見其堅固程度

古民居雕塑繁多

按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磚雕、和泥灰雕

按造型分有浮雕、陰雕和透雕按

按內容分有山水、人物、化鳥、樓閣

雕塑線條鮮明,姿態萬千

具有閩南建築特色

選青齋

選青齋位於土坑村南

也稱南文武館

佔地面積400多平方米

齋館為廟堂建築式樣

選青齋旁的聚英亭

為清道光年間土坑赴京學子

仿頤和園內拱橋所建

小巧精美的魚塘拱橋

迄今有二百多年曆史

門前有一株高達二十多米的攀枝花樹

葉落時花滿樹,花謝時葉滿枝

據說是族人劉肇元中進士時

皇帝御賜的樹苗

劉肇元回鄉後種植的

“清蓮堂”前

土坑後人為劉百萬塑造的

石雕像依然聳立

“劉百萬”原名劉端弘

出生於清乾隆年間

是劉氏家族第十二世祖

劉氏家族最興盛時期擁有三支船隊

分別是劉端弘的20艘

其長子劉建珍的18艘

弟弟劉端山的16艘

他們最遠東至日本

北至朝鮮、南至東南亞

將財富從海外源源不斷匯聚至家鄉

是他們將劉氏家族的海商事業推向鼎盛

因劉端弘富甲一方,聲望極高

民間便稱他為“劉百萬”

關於劉百萬大興傳教

有一故事,傳說有一日

劉百萬有個朋友的兒子中瞭解元

劉百萬前去峰尾恭賀

卻被人奚落是“來自土坑的土財主”

劉百萬內心十分不適

暗下決心要發展教育

讓後世不再被稱為“土財主”

他將這一心願告知堂親劉端瑜

劉端瑜早有此意

兩人一拍即合,聯手興教。

劉端弘開辦了南文武館“選青齋”

劉端瑜則創建了北文武館“凌雲齋”

成為土坑村兩大教育基地

凌雲齋

凌雲齋位於土坑村北

也稱北文武館

佔地面積400多平方米

東面為二層樓房

西面為廳堂和庭圍牆

門前有寬敞的磚埕

據說門前原植有榕樹十八株

但現僅存五株,樹高30多米

枝葉茂盛,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

成為土坑村一道天然屏障

兩個館的學生,既學文也習武

為鼓勵學習,習文者免費

習武者每日可獲贈一粒雞蛋

那個年代,普通人吃不起雞蛋

劉百萬卻捨得掏錢給學生買

劉端弘大兒子在他的影響下

也拿出三畝地作為書田

田地的租金為學生買書

和購置文房四寶

支援學子參加科舉

▲凌雲齋旁供奉私塾先生陳逢春的小廟宇

劉百萬大厝

劉百萬大厝,也稱旗杆厝

建於清乾隆12年,系劉瑞弘故居

整座古大厝坐西北朝東南

為三進五開間,外加三護甲

石木結構,硬山式屋頂

百萬大厝

共有100個門、99個窗、

11個天井,連同磚埕及圍牆

佔地面積約1739平方米

規模宏大,氣勢恢弘

大厝內門窗形狀多樣

大小不一,裝飾精緻

有石雕、木雕、灰雕、磚雕等多種雕塑

具有濃郁的閩南建築特色

門埕寬闊大氣

內設14對旗杆夾杆石,門庭顯耀

舊時,每每隨著科舉功名的產生

彰顯其榮耀的儀式、行為也隨之產生

豎立旗杆便是其中的一種

旗杆也稱作旗杆碣

它是由兩塊相同的碑石相距數十公分相對而立

在兩石中樹立一根約6米高的石質或木質旗杆

碑體上鑿有菱形或圓形孔洞用以固定旗杆

它大多立在獲取功名人族中祠堂或府第前

彰顯功名的同時也起著

激勵後輩勤奮讀書、努力進取的作用

故百萬大厝也稱為旗杆厝

“光廳暗屋”為閩南古厝的佈局特點

每落廳前都有“深井”(天井)

保證廳堂軒敞明亮、通風采光

“一明兩暗”的三開間結構

是閩南古厝最基本的構成單位

五開間即三開間左右再擴展一間而成

整座建築獨具特色

是傳統建築的典型

深得古建築專家學者的青睞

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施布口街

施布口街,位於劉百萬大厝後方

主營典鋪、布匹、糧油、建材

鐘錶、煤油燈以及維修養護等

博鶴府第

博鶴府第又稱五間張

建於清代

位於土坑施布口街坊

系劉端弘五子劉博鶴故居

該建築為劉博鶴開設的

振鋪、振義兩家當鋪

主要經營貨物抵押借貸

是土坑較為後期的典當行

延續至民國期間

見龍府第

見龍府第

位於百萬大厝北側,建於清中期

該宅坐西北朝東南,規模適中

廳堂柱礎鏡鼓狀,簡潔大氣

宅內以方形的紅磚鋪地

屋脊做成燕尾脊

天際輪廓線優美

山牆下的灰塑精美

家駒糧鋪

家駒糧鋪,建於清中期

位於百萬大厝北側

前期開設經營糧石(糧油屯積買賣)

清代後期開辦私塾,文館

後併入選青齋為民間教育

因當時頭北地區地少人多

歷來糧食缺乏

海洋貿易的發展使土坑日益繁榮

人口的增加也必然帶來對糧食的需求

開設糧鋪成為當時

土坑村較為熱門的行當

施布當鋪

施布當鋪,始建於清中期

由劉端弘建造

同時經營為土坑第一間當鋪

劉氏族人以海商為主

延伸發展到開當鋪、藥鋪、布店等行業

隨著海運事業的發展

推動了本地經濟的繁榮

金融業,典當業也隨之發展

肇元進士第

肇元進士第,建於清中期

系劉肇元故居

劉肇元,號秋圃,賜進士

特授直隸天津鎮舊營都尉閣府

是劉百萬孫系中第一位進士

此府第外牆埕邊、天井的大肚石

均用船從外地運進來

經過精細打磨後或作石牆

食雜店

食雜店

位於施布口商貿街

建於清乾隆年間

土坑三大船隊的

運輸、倉儲、批發、商行經營等

集中於2條主街道等處

往來客商眾多,於是

劉建珍及其子孫開辦了一間食雜商店

供應過往客商需求

中厝布店

中厝布店

始建於清乾隆年間

由土坑十二世祖劉端耳建造

三進五開間大厝同時開設多所布行、染坊

全家族經營布匹類包括西洋布

本地苧麻布(土布)、染坊

所以其家族被稱為“布店二”

清代至民國還經營西洋鐘錶和

西洋蠟檯燈、租賃及維修等

因商船往來密切,在海商的帶動下

土坑村的經濟迅猛發展

當時進口交易主要物品為藥材和日常用品

三孔井

三孔井原為廈門口市碼頭

船舶停靠的漁民補給淡水所設

口徑2米,井盤直徑2.31米

井深15米,由三塊石板所封蓋

在封蓋上鑽三個井孔

每個井口為0.5米,讓人們提水較為安全

廈門口市碼頭

廈門口市碼頭位於重安府對面

曾經是一個繁華的碼頭

水路直通嶼仔壁港

為主要貨物聚散地的規模龐大的港市

土坑港市起於唐五代

興於宋元,盛於明清時期

與泉州古港群自東北向東南連成一線

是泉州海外貿易在大陸的終點

和海外的起點之一

“廈門口”原名叫“下門口”

因當時閩南廈門港逐漸繁榮

土坑船隊與廈門港的貿易逐漸頻繁

加上“下門”與“廈門”方言諧音

人們就開始把土坑村的古碼頭

改稱為“廈門口”

如今碼頭以不復往昔

淤泥越積越深,海岸線越退越遠

土坑港市遺址被列入申遺名單後

廈門口市碼頭也開始了考古鑽探

繡花樓

繡花樓,建於清乾隆年間

面積200多平方米

這裡原本是迎賓樓

迎接當年海商興盛時期南來北往的客商

以及運到來鋪金融街的各種貨物

隨著時間推移,迎賓樓後來成為

大家閨秀出嫁前的繡花樓

她們在樓裡學繡花、頌經典

繡花樓並非傳統的閩南古厝規制

它的左側是兩層式繡花樓

右側緊連著的是一層的建築

外圍牆已倒塌得只剩一小堵

從後院的石階往上走

繡花樓外的景色一覽無遺

它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具有

重要的歷史考證和藝術價值

來鋪五間張

來鋪五間張是劉百萬長子宅

建於清中期,坐西北朝東南

三進五開間,祖厝主體格局、

樑架與細部裝飾保留比較完整

是清代民居的典型代表

該宅細部講究

大門是藝術表現的中心

大門兩側壁肚上用

紅磚鏤雕的圖案

既像團花,又像蝴蝶狀,構圖巧妙

正面壁肚上部紅磚透雕“錦上添花”、

“鳳舞牡丹”,配以鹿、馬人物等

形象逼真生動

外牆水車堵石雕歷史典故與花鳥

大門上的水車堵灰塑立體突出,造型簡潔

▲師傅正在修理門埕石縫中的野草

來鋪四間張

來鋪四間張坐西北朝東南

因地形所限,面闊四開間

不對稱佈局,右側多一間

中軸上的建築不再一第直線上

廳堂寬敞明亮,用於待客

天井中花架保留,綠植豐富

廳堂右廊上高起一個二層的棒頭房

以便摻望

劉氏家廟

劉氏家廟

始建於明代後期,1993年重修

為周邊十八個姓劉村莊祖祠

劉氏家廟牌匾滿堂

可謂是地靈人傑,文脈悠遠

據清代譜牒記載

土坑中進士者達13人

晉升仕人者70餘人

出現村南”雙榜進士“和村北

”一門同榜三進士“的科舉壯觀

祠堂口街

祠堂口街位於土坑古村落的中軸線

店鋪相向並排而開

店鋪總體構造前為店,後為倉和住宿

縱深較長,形成了

“街在古宅、宅在街中”的商業格局

沿街店鋪主營西洋貨物、菸酒、中西藥、

船用物品、食雜和金銀加工等

也是全村主要的飯館、小吃店所在地

祠堂井

祠堂井建幹明代中朝

擁有600餘年的歷史

屬土坑建村後的第一次水源

該井以明代大磚砌成,水源豐富

供給半個土坑村人口、牲畜、

商業(豆腐加工)用水

歷代以來日夜取水永不間斷

長春堂藥鋪

長春堂藥鋪

位於土坑祠堂口街坊

由三厝及邊房組成

其中主厝為兩過三開間

為土坑長房第十一世祖劉端山建造

嘉慶年間,該房產由其四子劉建連繼承

清光緒年間

劉建連侄兒劉禮南繼承祖業房產

用以開辦中、西醫結合的藥鋪

至清末民國初,土坑商業發達時

開辦多所藥鋪和醫、藥結合的診所

經營有許多外國進口的藥材

後因族運衰落

房產出賣給長房劉端耳後裔“布店二”

改為經營絲綢布匹,建國初期

出租給外來商販製作出口線面

遠銷至東南亞各國

郵政會館舊址

民國期間,土坑籍旅居

馬來西亞華僑劉永固、劉永敬等人

考慮到當時遠出謀生的

族親和往來商賈眾多

常要有書信往來和資金匯兌

極為不便,便回鄉興辦這所郵政會所

為南來北往的商販和外出的族人

提供郵寄、匯兌等業務

是當時惠北地區少有的幾處

郵政會所之一延續至解放後期

船舶鐵件商行

船舶鐵件商行

始建於清初

由土坑十一世祖劉萬捷建造

取坐東南朝西北坐向

二開間,面積約80平方米

早期為打鐵店

後來改為打製船舶用具

的專業船舶鐵件商行

清乾隆年間

土坑的海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

帶動土坑村周圍乃至

整個惠北地區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

僅供應造船修船鐵件

需求的店戶就有多家

本船舶鐵件商行是

眾多打鐵店鋪中規模較大

製作技術較好的店鋪之一

該商行一直營業到土坑海運業

蕭條歇業後才轉作他用

塗山酒坊

塗山酒坊

始建於清初

由土坑十一世祖劉萬捷建造

清乾隆年間,土坑海運商貿業鼎盛時

曾是劉萬捷家族經營的13間金銀首飾店之一

海運業蕭條後,金銀首飾店歇業

鋪面租讓給本村村民開設酒坊直至解放初期

土坑劉氏

自明初永樂年間劉宗孔開基後

商業日益繁榮,客商往來不絕

對酒類等消費品的需求量日增

自明朝時起

土坑村裡便存在有多家酒坊

儘管酒坊地點、招牌不時變換

但釀酒行業從不間斷

塗山酒坊是規模較大、營業時間

較久的酒坊之一

南京布匹商行

南京布匹商行

該建築始建於明代

為單間街坊鋪面式建築

經營村地特產及外來貨物

後因倭患、遷界被毀

清初由土坑十一世祖劉萬佑重建

清乾隆年間,劉萬佑之子劉端弘重修

初期由其後裔改為經營包子的飲食店鋪

當時

土坑的海運商貿業已得到空前的發展

布匹交易是商業活動中的主打商品

於是

各種各樣的以經營布匹為主的商行

在土坑街上如雨後春筍般開張

劉端弘家族便在原先飲食鋪的基礎上

創辦了經營土布、洋布、絲綢等本地土產

和外來高檔布匹的專業商行

這間“南京布匹商行”是眾多布匹商行中

規模較大的一座,延續至民國期間

萬捷十三行

萬捷十三行系劉萬捷故居

建於清乾隆12年

劉萬捷66歲時共建十三間打銀

打金鋪,洋貨,酒坊,布匹等商行

故稱萬捷十三行

後因社會動盪,海路不暢

遠洋商貿業務萎縮

十三間金銀首飾店陸續關門歇業

店鋪房產陸續出讓給土坑族親

該打金鋪於民國初年轉租給

小商販經營糕餅,糕粿,飲食

豆腐製作及開辦小酒坊

解放後才由劉萬捷嫡系後裔陸續贖回

五里亭遺址

五里亭始建於明代

為外來客商休憩和娛樂消費的地方

該建築原為四角亭樣式

佔地約100平方米

內設茶几茶座和休閒洽談的佈置和擺設

周圍還有提供花鳥珍玩交易的小商品市場

提督府

提督府也稱總兵府

是為時任南贛總兵的劉開泰

榮歸故里後興建的府邸

劉開泰

出生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

清道光6年(1836)中舉

次年連捷武科進士

咸豐年間任江西南贛總兵欽賜提督

當時惠安共有九個提督

劉開泰為其中之一

咸豐五年(1855)陰曆十月十五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攻陷南贛

劉開泰叔侄三人連同他身邊的

一百多位劉姓族親同時殉難

咸豐皇帝御賜

“兩世三忠”為一門忠烈

由於劉開泰戰亡沙場身首一處

咸豐皇帝口賜“金顱玉頸”

恩准靈柩歸鄉,欽賜專祠祭拜

從此土坑人代代相沿把

十月十五作為土坑村的普渡日

相傳劉開泰叔侄三人同榜中進士時

咸豐皇帝獲悉其侄希顏之母

連氏18歲便守寡

含辛茹苦培育兒子成材,大為感動

誥封她為“太安人”並賜立牌坊

後移至家廟中

是泉港現存唯一的石“聖旨”牌

石聖旨碑由輝綠岩所制

高約1米,寬厚12釐米

兩側雕“雙龍朝珠”圖案

龍鱗龍鬚栩栩如生

中間是隸書“聖旨”二字

湧源當鋪

湧源當鋪為二進五開間建築

始建於乾隆年間

由土坑十二世祖劉端瑜建造

劉端瑜是土坑當時的鉅富

他在許厝海邊開設大杉行

並經營修造船廠

還在家開設德源、湧源當鋪

為眾多商戶開展

實物抵押的融資借貸業務

並經營商戶在

貿易往來中的銀票匯兌業務

是當時土坑規模較大

資本較豐厚的典當行之一

白石宮

白石宮始建於明朝

經受嘉靖年間倭匪浩劫及清初戰亂

宮宇幾近毀廢

後來這裡經濟逐漸復甦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

白石宮得以重修

宮宇坐西北朝東南,磚石結構

硬山式屋頂,殿宇雕樑畫棟

體現了閩南古宮祠的傳統建築風格

宮內三對石柱

有花鳥柱、龍柱和人物柱

均為清乾隆年間石雕構建

其雕刻技藝精湛、構圖精巧

神態逼真,至今保存完好

透雕龍柱

八角形柱礎浮雕駿馬、花卉

全柱通高2.52米

驚濤嶙石,鯉躍禹門

蒼龍由下環繞而上,上下四足

撐、舉、伸、屈,雄勁矯健

隱現於雲團間,昂首吟嘯

各處雲頭有八仙駕遊其上,神態飄逸

透雕人物柱

輔於鼓形浮雕花卉柱礎

全柱通高2.6米

柱身畫面大都取材於名人故事

構圖疏密有致,人物形神兼備

透雕花鳥柱

瓜稜形柱礎,全柱通高2.52米

纏枝牡丹招展多姿,或含蕊或怒放

末端有雙鳳,上下頡頏,取雙鳳朝牡丹之意

柱梢又雕有仙女,侍童,以豐富意境

宮外是寬闊的水泥埕,築有戲臺

每年三月二十三,媽祖生日

就會請戲班子過來唱戲

熱鬧非凡

埕場正前方有一半月形池塘

中間有瓷磚所鑲的“明月池”三個大字

池水微蕩,波光粼粼

有如柱聯所言

“光輝照大地,晴朗映碧天”

如今的土坑村,寧靜而祥和

依山傍水的古厝風采依舊

它們默默講述著

劉氏家族披荊斬棘的傳奇

依港成市的繁榮

以及興文重教

品德為先的優良傳統

往期精彩回顧

✦遇見泉港 | 穿越森林秘徑,遊玩峽谷瀑布....(上篇)

✦遇見泉港 | 穿越森林秘徑,遊玩峽谷瀑布....(下篇)

✦遇見泉港 |一條金腰帶貫穿於村的南北(上)

✦遇見泉港 |何必去遠方,泉港藏著一處絕密風景!(下)

✦遇見泉港 | 一座村,一杆扁擔,一傳承數百的拳技

✦遇見泉港 | 探尋一座島,邂逅一片海,遇見另一種生活

✦遇見泉港 | 一顆鑲嵌在泉港大地上的百年明珠

✦遇見泉港 | 嚮往的生活,歸田園居..—古縣村

生活|記錄|回憶

攝影 | 亦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