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揭开印度又一大真相:这方面真比“神油”更猛!

徐铮、宁浩监制的《我不是药神》火了,该片既无片酬上千万的某冰之流客窜,又非某刚某谋等大导演作品。这一部非喜剧、非动作、非文艺的剧情片火了,它火得实在有一些意外,不是么?

从序幕的背景音乐开始,电影中充斥着浓浓的印度风。倘若是外国人来看这片,若误以为这片是印度拍的也不足为怪。

印度神油、印度神药贯穿了电影的始终。平时,印度神油以及印度的一切会被我们拿来调侃,贫穷落后、环境脏乱、自以为是构成了国人对印度的基本印象。一无是处的“神油”江湖地位俨然已经不及狗皮膏药。

电影中的神药是印度制造的一种仿制药。说起印度仿制药,其全球闻名程度绝不逊色于“神油”。据报道,印度生产了世界上20%的仿制药,出口到200多个国家,甚至超过60%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在美国,有近40%的仿制药来自于印度。

乍?污秽遍地、用手指擦屁股的印度除有“神油”还有真的制药业?对,这是事实。

还有一个更震惊的事实是,印度制药的发展竟然源自一个崇高的希望-拯救穷人!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印度当局沿用英国统治下的产品专利法,制药业的控制非常的严格。在那个时期,印度由于卫生条件不济导致疾病横行,而本土的制药公司无法开发出能治病的好药,人们只能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购买昂贵的处方药。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有多少人能够买得起进口药呢?

在巨大的需求面前,有人开创了先河。印度最大的制药公司Ranbaxy,在没有专利的情况下,复制生产了一批稳定剂。当时,稳定剂的价格是12000美元/公斤,而Ranbaxy公司仿制的价格仅为每公斤3000美元。当仿制的稳定剂投入市场,巨大的价差立即带来了巨大的销量。

在此之后,印度的仿制药基本遵循这种模式,终于可以给人们提供更为廉价的药物,穷人买药治病不再是梦想了。

印度制药公司的这种做法不仅赚取了利润,而且挽救了许多穷人的生命,于是,印度开始鼓励这种行为。1970年,印度颁布了新的专利法,只要制药技术流程不一样,印度企业就可以随意模仿任何一种药品的生产。专利法颁布后,仿制药公司在印度蓬勃发展,除制药企业外,最大的受益者是穷人。自专利法颁布30多年以来,印度的仿制药迅速增加。其中,制药企业从1970年的2257个增加到1980年的5156个,在2005年超过2.3万家。

印度的仿制药不仅疗效有保证,其价格也仅为欧美原药的20%-40%,有的甚至只有10%。根据无国界医生2005年的一份报告,印度的艾滋病治疗费用从1万美元降至约200美元。

为什么仿制药会便宜呢?这个问题恐怕不需要印度人作答,咱中国人最有发言权。首先,仿制药绕过了研发阶段,无需各种临床实验。要知道,一种药物的临床试验成本可能占据了研发成本的70%以上。其次,由于原研药在市场已经取得一定的份额及口碑,仿制药的营销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计。再次,印度人口众多,人力成本相当之低,所以……

当然,印度制药公司的所作所为,已经成为了欧美大型制药公司的眼中钉、肉中刺。严重妨碍了他们获得暴利的可能,印度制药公司被他们告上法庭都已是家常便饭的事。

是鼓励创新研发,还是继续仿制人人都负担得起的药物?这是印度的难题!但是,病有所医,则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应该努力去实现的。然而,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原研药公司一样,西方的大型制药公司追求的却只有暴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