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学科竞赛,你会做吗?

最近我们学校进行了语文学科竞赛。既然是竞赛,就是说出的题目不一定是限于课堂上、教材上学的,也更多地会考孩子的积累、运用,还有灵活的应变和思维吧!考试之前老师也不知道会考什么内容,所以是无法提前去做准备的,其实就是考平时的功夫。想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习惯、兴趣和动力。虽然也会评比个人和班级的名次,但是并没有给老师和学生施加任何压力。

还真别小看这种竞赛对孩子的促进(所以说,谁也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突然就给咱们一点儿惊喜)。我们班就有一个孩子,一直在我们班里都是乖乖的,学习很用功,但是成绩并不突出。可是自从数学开始学数独(数独是什么,请自行百度)以来,他很喜欢,经常当成游戏,几乎每天都做,结果在竞赛中取得班里第一名,晋级年级赛。这次的成功明显给他带来很大的鼓励,他更喜欢玩数独了,连带着其他各科的学习,也更加努力。在写作文的时候,他也把这件事写了进去,可见对孩子的鼓舞有多大!

学科竞赛并不是刚开始组织,已经是多年的常规活动了。但是以前的我,因为不写文章,所以对很多平时的事情和现象都视若无睹,而养成了写的习惯以后,现在遇到事情会更多的去思考。所以这次的学科竞赛,给我带来很多的启示。

启示是什么呢?主要有三点:

第一,功夫在平时。

第二,语文学习真的是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突击是不行滴。

第三,不动笔墨不读书,没有外界的一丁点儿压力,那么学习的效果,真的很难说。

详细说一说。

这次的题目主要是,考一些古诗词的积累,有选择题,有填空题,也有趣味题。不怕大家笑话的说,我监考的时候,趣味题只作出一道。古诗有一部分是学过的,教材上有,要求背诵,我们也都要求学生抄写过、默写过。也有一部分是教材中没有的(要不我怎么做不出来呢,嗨嗨,脸红状)。另外趣味题就是一些四字词语的积累,如果不用这种方式考的话,很多学生都能做出来,但是形式一变,有的学生就理解不了题目的意思了(我也是其中之一啊,死脑筋,转不过来弯)。这也是我说的,除了考平时的积累,就是考灵活地应变和思维。

批改之后,我自己总结反思,成绩和有的班之间,差距还挺明显。比如,有的班级高分人数较多,我班高分人数少。所以我就和同事请教了一下,看看人家是怎么积累的,我准备学一学,还特意申请了版权,可以写出来。

人家班里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由一位同学介绍一首没有学过的古诗,要求背出这首诗,然后讲一下大概的意思,其他同学把诗的题目记在小本上,课后自愿背诵,背到一定的数量就加分。

我恍然大悟。每天5分钟,每周5首诗,虽然学生不可能都主动去背,也不可能都背得下来,更不可能背下来一定记住、一定理解,但是学了总比不学强,知道一点也聊胜于无。

这就是功夫在平时了。和我提倡的每天10分钟写字,5分钟朗读,就能学好语文,其实是一个道理。

我不由得反思自己。平时我拿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看书,觉得学生都很爱看书的,但是光有输入是不够的,光看不想不记是不够的。其实和我们吃东西、看电视差不多,都是图一时之快(当然看书肯定比这些还是要收获大一点的)。再对比一下同事的做法,有自愿学习的选择余地,但是也有一定的强制在里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协调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有收获,这两者的关系。想把看的书用出来,前提是积累,怎么积累?读、背、做笔记。

每件事都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嗯,学科竞赛也给我上了一堂课。马上也操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