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买买买呢?--《极简》

每一个想成为极简主义的人,大多都是先从清理个人闲置物品,努力扔扔扔开始的。虽然,这一点,要真正做到,看上去的确很难,《极简》一书的作者乔舒亚•贝克尔作者在书中也承认这一点,比如说,为了清除额外物品,他和家人一车一车的将家中的闲置物品送给了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请注意,他用的是面包车,车厢容量便可想而知了,当作者将第四车物品送到收集中心时,作者和家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当初究竟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呢?我们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

这个问题,个人在面对自己一箱一箱的洗面奶、护肤品、面膜的时候,也曾经无数次问过自己。而且我相信许多人,尤其是女生,都会在面对自己关不上门的衣柜、塞的爆满的护肤品抽屉、到处都是的首饰时,问自己这个问题。

是的,我们要像作者一样,勇于承认,我们或许比自己想像的更热爱物质,比自己想象的更容易感受到这世界传达的信息,并曾多数试图从自己拥有的东西中找到幸福。没错,归根结底,我们都曾相信过许多谎言!那些谎言无一例外的向你灌输,只要你拥有了这件物品,你就能更快乐更幸福。防护物然而真的是那样吗,相信每个人心中都已经有答案了吧。

虽然要正视这个真相,做出回答很难,因为没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愚蠢,虽然事实如此。但大多数极简主义者的蜕变升级之旅,也大多是从此刻开始的。当我们把杂物从家中清出去的时候,我们也就越发了解自己,并为追求更伟大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许多人坚信,拥有更多的财物才能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这一点,在经历过许多苦难的父母那一辈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的确,人类要像生存,需要一些必需品。但我们总将需要与欲望、安全与舒适混为一谈。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牺牲各种关系,失去平衡,当你减少购买,花更多时间、精力与周围人相处时,你会得到更多的快乐,更多的安全感与满足感。

许多人购买的物品超过他们应该购买的数量,因为他们有一种不满足感,要努力通过积累物质做补偿。我们需要识别,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我们做出购买决定,才能真正找到问题所在。这一点,个人经验是,可以借用拜伦.凯蒂的一念之转来自问自答,找出你真正的购买动机。拜伦.凯蒂原版问题是:1、那是真的吗?2、你能百分百肯定那是真的吗?3、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4、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自家的修订版,比如说小明想买一只名牌包包,不贵,才300多万,小明想买包也不难,一次用掉她30年的工资就够了,但是如果即使如此小明还是想买这只包包呢?她可以试着问问自己。1、我真的需要它吗?答是的。2、我真的确定需要它吗?答我真的很想要。3、当你想要这个物品的时候,你是想达到怎样的结果呢。答用上这个包包我就会显得很有气场,很高大上,很女王,同事和朋友们都会羡慕我,崇拜我,认为我很成功,很了不起。4、当你没有这个物品的时候,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答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工薪族,每天按时上班、认真加班、挤地铁、吃盒饭,听老板的话,干做不完的工作。

请注意,最后的重点问题是,当你买了这个物品,你的现状就会改善了吗?于是小明同学幡然悔悟,改去小商品城买了一个3000块的高仿包,然后又给自己买了一个按摩座垫一个真丝眼罩,一举省下300万。以上为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现实是小明同学在经过上面几个问题的思考后,清醒的认识到,买一个包包,不会让自己少加那怕一个钟头的班,也不能让老板对自己稍微好一点,只会给自己带来一张天价账单,于是果断放弃购买计划。

别笑,自家举的这个例子虽然极端一点,但类似的情景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让我们动心后动手购买的经常是几十上百块的小物件而已。然后几十个几十块上百块聚沙成塔的聚集在一起,于是不到月底我们就惊异的发现,钱都到哪里去了。钱都一早花掉了啊。

所以我们每次购物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买,是不是真的需要买,如果不买,会对生活造成什么影响?然后再做决定,就个人实践经验而言,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省了好多钱。

当然,对于楼上小明那种花钱找接纳感的案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不少,甚至是各种大牌、奢侈品的主要消费原因。要解决这种问题,你不妨告诉自己:

我不需要通过购买物品找寻安全感,而应该在与其他人的亲密关系中去找寻。

我不需要通过拥有与别人一样的物品去赢得其他人的接纳,而应该重新定义成功的样子。没错,拿苹果手机那个,说的就是你。

我不需要通过不断购买物品来追求满足感,而应学会欣赏已经拥有的东西,并将不需要的物品赠予他人,来收获真正的满足感。

是的,我们得承认,控制我们内心动机的争斗从未结束过,即使对于已经践行了一段时间极简主义者的人来说也是如此,物质主义总是轻而易举的占据我们的心灵。这是一场长期的斗争,或者说,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而且路上可不是只有美丽的风景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