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毕业生,凭啥弃北上广选淘宝不包邮的“新西兰”?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题记

火热的夏天!又到一年毕业季!

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对于一名军校学员而言,毕业被分配到某个地方,意味着少则近十年、多则二十余年的光阴将在那度过。中国幅员辽阔,北上广为代表的位于大城市、市中心的科研院校和机关等单位,和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代表的边防、野战等一线基层单位不论是工作强度、福利待遇、晋升难度等,都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所以,对毕业学员来说,不纠结才怪。

从主观上来说,不外出2条:

一是畏惧艰苦。

丰富的城市资源、便捷的城市生活、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对人性化的管理和比较单纯的同学情谊等等,都是在校期间能享有的。但分配后的单位往往会在各个方面都比不上学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淘宝不包邮的地方去,到三大运营商都没有信号的地方去……这自然在学员心中造成一定程度的畏惧。

但经过几年的军校培养,绝大多数学员其实能克服这个问题。毕竟,谁没年轻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十岁出头的年龄,大家都还是充满豪情壮志的。

二是能力恐慌。

不管是出于对自我能力不足的认识,还是道听途说的基层需要全能型人才的言论,都在向学员传递一个信号-----你要足够优秀,才能在基层站稳脚跟;你要力求无所不能,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鲜有人认为自己的任职能力储备已经足够,因此导致普遍存在的能力恐慌问题。

但经过几年的军校培养,同样,大多数人不会真正被这个问题吓住。理由么,还是因为年轻!年轻没有失败,年轻意味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年轻意味着“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味着“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既然大多数人都能解决上面提到的两点主观方面的问题,那么为何还有普遍存在的纠结呢?

我认为客观方面的两个原因:

第一,升职问题。

数次实习经历已足以让学员们认识到,八年排长的传说真的不只是传说,自己将要面临着狭窄的升职空间和巨大升职压力。哪怕最乐观的人也很难乐观起来。对一些并不特别优秀的人来说,就更加了。

在这里,我们不是想提倡仅为了为升职而工作的官本位思想。但正所谓彭老总有说过:“你也想打立功,他也想立功,这支部队就能打胜仗”,拿破仑说:“给我足够的勋章,我就能带着军队征服整个世界”。

升职是任何一个有荣誉感有尊严的人合理的正常的价值诉求。尤其是对于荣誉格外重视的军人而言,一直被压在一个单位提不了,升不起,这不仅会打击工作的积极性,更置尊严于何处。

对军人荣誉感的消磨,是对军人职业精神的摧残。

第二,家庭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国大郭凤海教授在殇思甲午战争时的有这样的论述:

“现代爱国主义,回避不了千百年来老百姓对家的眷恋。“家是我们的生出,也是我们的死所”,囊括了中国人“思想、道德和情感的全部视野”,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理归宿。

  军人首先是人,具有每个普通人都有的对家的眷恋之情,又要承担家庭责任。但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大部分军人是无法承担正常的家庭责任的。一些艰苦边远地区的基层军人,更是几乎无法承担家庭责任。

托各个官媒关于“牺牲奉献”的宣传从来没停过的福,学员们都已经普遍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分配选岗时,本能地考虑自己的家庭,本能地选择离家近的地方。

是的,军人,对国家的热爱是流淌在血液中的。但每一名军人都有自己的家庭。

中国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长期以来的重文轻武思想、高速发展的经济、军人职业荣誉感的减弱社队地位的下降……种种因素,导致军人的报国之情逐渐不再如往昔那般热烈。在面临国与家的选择时,会相对更多地向家倾斜。

这就不难理解每逢军校毕业分配,面对一是原单位(针对战士考学提干的学员)、二是留校(一般是优秀毕业或有特长,又是院校需要的)、三是新成立的单位(根据需要结合学院特点分配)、四是志愿(经申请志愿到困难地区的,可以根据平时情况决定),自从几年前实行毕业分配量化积分、根据表现阳光选岗的机制后,在可选择的情况下,学员们普遍选择离家近的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职业规划、工作艰苦与否、岗位是否合适等等这些因素在“离家近”这个引力面前,都居于次位。

不管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还是考虑到现实的需求,作为未来军队的重要发展力量,学员们的选择态度透露出的信号,从军队建设角度来看,是值得注意和反思的。毕竟,表现最优秀的学员(人才),根据排名选岗时,都普遍选择机关、院校、保障等二线甚至三线单位,而一线的艰苦单位却留给了表现相对来说没那么优秀的学员(人才),这绝对不符合制度设计者的初衷!

插播:军旗猎读者上周还没领红包福利的,请戳这里蓝字链接——

重磅福利!军旗猎携手马云爸爸给读者发红包啦! )

归根到底,我们号称史上最牛最深入的改革,该建立健全怎样的制度,吸引普通人都像考公务员一样积极报名参军,吸引军校毕业生都拼命抢到一线、到基层、到边关的指标,吸引现役军官都拼命留在部队长期干事业,吸引退役军人都鼓励亲友的孩子来参军入伍……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毕竟,我们的国家,960万平方公里土地,3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需要一支拥有足够力量的军队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