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维埃到寡头:俄国社会收入不平等状况扫描,1905-2016

原创: 见智研究所 全球央行观察

(公众号id :quanqiuyanghang)

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往往会拖累其消费能力,从而抑制其有效需求,并有可能带来产能过剩、过度负债等问题。中财办主持的关于两次全球大危机(1929与2008)的比较研究中就指出,两次危机爆发前,社会都面临着类似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因此,收入不平等在后危机时代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在不平等研究中,俄国由于其特殊的经历,成为了引人瞩目的一个案例。20世纪俄国史可谓波澜壮阔而大起大落,十月革命结束了沙俄时代,并让俄国历史迈入了以平等主义为重要意识形态特征的苏维埃纪元,而到了20世纪末,苏联退出历史的舞台,俄国又开始了艰难而痛苦的经济转轨,“寡头”(oligarchs)作为这一特殊时代下的产物应运而生,给俄国社会与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在宏大的历史变迁下,俄国社会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尤其是从以平等主义意识形态著称的苏联向私有化的俄罗斯过度期间,俄国经济的部门分配与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变化近可谓眼花缭乱。近日,《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托马斯·皮凯蒂等人在VOX上刊文对俄国1905-2016年以来的社会不平等状况作了长时段的扫描,重点尤其放在苏联解体之后俄国的社会贫富差距变化状况上

。文章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为我们了解当代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一重有趣的视角,欢迎阅读!

以下为正文内容: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变革。这一独特的经历使得俄罗斯成为社会不平等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案例。苏联平等主义意识形态的失败,转型时期的大震荡与“寡头(oligarchs)”的出现等,使俄罗斯为政策、制度、意识形态与不平等之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检视场。

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我们着重于衡量不平等现象,并解释如何结合各种现有的资料来把俄罗斯的不平等轨迹纳入历史和比较的视野。我们发现官方的不平等估计大大低估了俄罗斯的收入集中程度。我们也为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提供了第一个完整的私人、公共和国家财富的资产负债表,包括对离岸财富的估算。

俄罗斯私人财产的崛起

从1990年到2015年,俄国社会历经剧变,在经济上则主要体现为从公有制向私有制的变迁。1990年的净国民财富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略高于400%,其中公共部门占3/4,私人部门占1/4左右。2015年,这一比例基本上被扭转:净国民财富为净国民收入的450%,其中私人财富净值超过350%,公共财富净值低于100%。

公共净财富的急剧下降主要发生在1990年至1995年之间,与之相伴的,是所谓的休克疗法与凭证私有化(voucher privatisation),参见下图1:

研究中,一个关键的发现是房地产在私人财富崛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私人住房从1990年占国民收入的不到50%增加到2008—2009年占国民收入的250%,乃至于到2015年下降到占国民收入的200%左右。这种增长既是由规模巨大的房地产私有化转移支付带来的体量效应(volume effect)所致,也有地产价格上涨带来的价格效应(price effect)影响之因素,参见下图2: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水平很低。家庭金融资产在1990 - 2015年期间一直低于国民收入的70-80%,往往不到国民收入的50%。实际上,似乎俄罗斯公司私有化并没有导致家庭金融资产价值长期显著上涨。当苏联时代的储蓄被90年代初期的高通货膨胀所消灭的时候,金融资产的最初下降是可以预测的。更一般地,人们可以争辩说,在20世纪90年代混乱的货币和政治背景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家庭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相对较低,这并不奇怪。但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这种情况可以一直维持下去,特别是在1998年至2008年间俄罗斯股票市场的繁荣时期也依然如此?

我们认为,这个悖论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一小部分家庭拥有非常丰富的离岸财富,例如离岸中心未记录的金融资产。1990-2015年间,拜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所赐,俄罗斯拥有高额贸易盈余,但与此同时,其净外国资产的积累却很有限。根据我们的分析,在同样的时间段,俄罗斯的离岸财富却在稳步增加,到了2015年,其占据了国民收入的75%,这几乎与俄罗斯家庭部门所持金融资产占比相仿。这表明,大量的金融财富都被境外富裕的俄罗斯人持有着——在英国、瑞士、塞浦路斯等类似的离岸中心,其持有量与俄罗斯国内的俄罗斯人所持财富量相当。进一步地,境外俄罗斯人所持离岸财富里昂大约为官方净外汇储备的3倍。

从国际比较来看,俄罗斯总体财富的演变——与中国及其他东欧国家相比——可以被看作是所有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总体趋势的一个极端例子,尤其体现在私人财富相对于公共财富的普遍增长上。在俄罗斯,相对于国民收入来说,私人财富经历了巨大的增长,但2015年这一比例“仅”为350-400%,明显低于中国和西方国家,见下图3:

应该强调,如果不包括对俄罗斯私人财富中的离岸财富之估计,差距将会更大。此外,俄罗斯私人财富的崛起几乎完全是以牺牲公共财富为代价的,因为国民财富(私人财富和公共财富之和)几乎并没有相对于国民收入增加(从1990年的400%增加到2015年的450 %,见前图1)。相比之下,到2015年,中国国民财富则达到了国民收入的700%。

俄罗斯收入不平等的上升

在结合国民账户、调查报告、财富和财政数据后,我们对俄罗斯收入不平等的状况作了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自1990年以来的调查大大低估了俄罗斯社会不平等水平的上升。根据我们的基准测算,前10%的收入占比份额从1990 - 1991年的不到25%上升到2015年的超过45%,前1%的收入份额从转轨时期开始时的不到5%提高到20-25%左右。另外须指出,这一巨额上涨伴随着后50%收入占比份额的大幅下降,从1990 - 1991年占总收入的30%下降到90年代中期的不足10%,然后逐渐回到到2015年的18%左右。

如果我们考虑整个1989 - 2016年的时期,根据我们的基准估计,每个成年人的国民收入平均增长了41%,即每年约1.3%。如上所述,不同的收入群体享有不同的增长经历。后50%收入者受益于非常小的或负的增长,中等收入的40%经历正的但相对温和的增长,而前10%收入者则经历了快速而巨大的增长,见下图4:

从长远来看,俄罗斯收入不平等的演变看起来像是20世纪西方观察到的长期U型格局的极端版本,见下图5:

由上图可见,沙皇俄国时期,俄国的收入不平等水平很高,到了苏联时期降到了很低的水平,可苏联解体后又回到了很高的水平。目前,俄罗斯前10%收入者财富占比与美国的水平相似(或高于)。另一方面,俄罗斯的不平等程度大大高于中国和东欧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如下图6:

上图显示,与波兰、匈牙利、捷克共和国相比,俄罗斯收入前1%者所占财富比例远远高于它们。

总而言之,我们的新发现揭示了俄罗斯显著的不平等现象以及持续性的地租性资源(rent-based resources)之集中——这不太可能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佳路径。不过,由于数据缺失及财政不透明等因素,我们也很难对俄罗斯的不平等动态发展作出更准确地评估,进一步的研究也显得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