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二题之二:德崇方为圣 山高堪称峰

2018春节登山乐趣多

德崇方为圣 山高堪称峰

——登融安德圣峰随感

德圣峰是融安县城附近的最高山峰,位于县城郊区的西山林场之内,景色优美,山路平缓,十分适合登山健身。天气晴朗的周末或者假期,常有登山爱好者呼朋唤友一块去登德圣峰。我有一同事,就曾在闲聊时告诉我,他每年春节初一这一天,都要去登德圣峰,既是锻炼身体,也有祝福自己的人生在每一个新年就如登山般步步高之寓意,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有七八年了。

其实我对德圣峰始终心存好感,不仅是因为它是矗立在我们融安本地的一座大山,还因为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德圣峰。翻开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历史书籍,我们就会发现,古人对“德”是何等的尊崇啊:不说西周文化中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的内涵被总结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不说孔夫子推崇的儒家思想中“克己复礼”是以德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不说《周易·系辞》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厚德载物”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遗产;单就《礼记·大学》里的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宣扬的道德纲领中,我们就能轻易地发现,“德”是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山以德冠名,且与圣相连,由此也可见居住在长安古镇的前辈先人对我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无比敬仰与渴慕。德高方为圣,山高堪称峰。我擅自揣测,前人既以德圣峰命名长安古镇边上的最高山峰,大概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崇,也有激励自己及后人不断勇攀高峰不断超越之意吧。

因为对德的尊崇,以至于对名字里带有德字的人,我都多了一份敬意,比如那些伟人或者名人:朱德、张思德、刘玄德、曹孟德,等等。哦还有一个老外叫歌德,虽然是翻译过来的,却也表达了译者对这位大文豪的敬意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仓禀实而知礼节”,丰富的物质生活也促使人们也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表现在生活上就是大家喜欢走出家门,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让雄奇的名山大川、秀美的湖泊江河陶冶我们的情操,涤荡我们的灵魂,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最真挚的爱国情怀。

成年后步入社会这所大熔炉,在摸爬滚打之余我也有幸登过祖国大好河山的几座名山大川,并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心生无限感慨。然而这样的机会毕竟象彩票中奖一样缈小。因为工作的压力生存的压力让我和其他无数的老百姓毫无二致,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自己昨天的生活模式,对于河南省那位美女教师关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潇洒自如,我唯有羡慕再乘以羡慕的份了,至于来一场说走就走不带走一片云彩的人生旅途,那不过是梦境里的美好祝愿罢了。

偶尔阿Q一下想想,虽然不能时时远足游玩,但是家人还算平安,工作还算平常,心境还算平静,人生还算平实,就这么做一个平凡的人,也还不错哟。

大概是我与德圣峰的缘份未至的缘故罢,虽然在长安镇已经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我却一直未曾登上德近在咫尺的圣峰,这既是我的悲哀,也是号称喜欢登山的我的一种耻辱——原来我对登山的喜欢也不过是叶公好龙般的自欺欺人罢了。

这真是现代社会的通病,也是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人们的悲哀啊。我的同事登德圣峰的经历让我更加形象且深刻地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三步之内,必有芳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和事物,因为最爱的人就是身边朝夕相处的亲人,最美的风景就是家乡陪伴我们成长的山山水水。比如德圣峰在外地人眼中,或许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峰罢了,然而在我们许多长安本地人眼里,它就是高大雄峻的代号,它就是家乡山水美如画的象征。

所以当县文联在今年秋高气爽的九月,组织我们一帮文友去登德圣峰,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从长安县城驱车西行,不一会儿就来到西山林场场部。西山林场场部背后就是连绵不断的群山,群山最高者,即为德圣峰矣。

穿过场部沿着弯弯山路往前走,茂密的山林里空气清新,夹杂着清草野花的淡淡香味,让呼吸都变成了一种愉悦身心的享受。大山里除了我们这些登山者之外再无他人,宁静幽远得那些清脆的鸟鸣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清晰得你好象都能感受到鸟儿的喜怒哀乐一般。走着走着,不时还看到涓涓流水汇聚成溪,还听到山溪水奔出山涧时传来的欢声笑语呢。山水相依,这些蜿蜒流淌的清澈溪水在滋润着大山浓密植被的同时,也为德圣峰增添了几许灵气几分秀雅。

我觉得吧,举步登山所难者,在于意志力的坚韧不拔。所以登山也是一个人意志力是否坚定的绝佳考验。

比如我们登山的文友中,就有一位叫擅长编唱山歌的农民歌者黄老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虽年逾七旬有余,却是性格开朗,随口吟唱,虽然因脚部有点小伤行走不便,但他仍然坚持参加登山,拄着文友借给他的拐棍一步步向上登攀。一路上老黄与同行的文友不时还说些风趣幽默的笑话,闲聊之余随口吟诵而出的山歌,让我们似大快朵硕般享受,直感叹高手在民间,真正的文学在民间也。

虽然不时驻足歇息,但老黄硬是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上到了山顶,让我等年轻后辈敬钦不已,有文友感叹说,不知待到自己象老黄这样的年纪时,是否还能如老黄这般精神矍铄,可以徒步登上此山?!

行走在幽静的山路上,我蓦然想起,我已经很久没有登山了。

来自农村山旮旯的我,老家的房屋就建造在山脚边,从小我就喜欢去爬山,因为大山里可供我们玩耍娱乐的玩艺儿实在是太多了:有许多迎风摇曳的野花以及翩翩起舞的蝴蝶可供我们的目光流连忘返,有或甘甜或酸涩或者甜中带涩的野果可供我们果腹充饥,有长在不高的松树上的鸟窝以及那些吱吱乱叫的小鸟吸引着我们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去爬树掏鸟蛋,还可以在草丛里树蔸底下寻找松树菌——这种纯天然无污染无任何添加剂的野生绿色食品,无论是用于炒菜,还是煮汤,那香甜可口的滋味都是一等一的让人垂涎欲滴哩。

后来到学校读书了,在语文课本上不断学习到了许多关于登山的诗文,让我记忆深刻:譬如大唐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抒写了于登高望远之际想念兄弟的那份深情厚意,虽绵延千年,至今读来仍让人为之感伤,仍能触动心底那根最柔弱的弦。譬如杜甫的《望岳》,读书时老师要求我们整首诗都要背诵下来,当时还不觉得它的厉害,等到参加工作后读书看报才发觉,几乎每篇写到登山或者是写到登泰山的文章,都概莫能外地必须引用到老杜这首诗里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时候才深深地领略到,老杜能够称为诗圣,真不是盖的!再譬如中国著名散文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娓娓道来,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他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让人为之心神向往之。虽然后来随着自己马齿徒增,了解到这篇文章写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免为作家在艰难困苦的年代里,对普罗大众置身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视而不见,仍然有爬山赏景的闲情逸致而心生些许不屑。但不可否认的是,单就文笔而言,这篇文章确实是挺不错的,我毕生都不可能写得出这么精彩生动的文章来。印象中还有杜牧的《山行》、杨朔的《香山红叶》等诗文,都挺不错的。在这些名家名篇的熏陶之下,我对登山的兴趣日渐浓郁了。

其实我对登山感兴趣,另外还有一个羞以启齿的原因,那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只会扑楞楞游泳最多只能游得十多米远的半吊子旱鸭子。小时候在河边洗澡,好几次小命都差点就被河水据为己有的我,对流动无形深不可测的江河湖海充满了未知的恐惧和无边的敬畏。因为对江河湖海的敬而远之,所以我对大山的偏爱也就愈发地明显了。为了掩盖自己的缺憾,我常常以孔夫子他老人家的名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来进行自我慰藉,并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如大山般仁慈宽厚的仁者。

虽然是融安县城附近的第一高峰,但与泰山、华山相比,德圣峰并不算太高,我们一帮舞文弄墨的瘦弱文友经过数小时的跋涉,无一例外地登上了德圣峰山顶。

迎着猎猎山风,我在山顶上向着来时的方向眺望,但见近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苍茫,层层叠叠,各种色彩完美而协调地融合在一起,与远处缈小的城镇、河流、田野、村庄、树木等相连接,好似一幅完美无暇的壮锦铺展在我们面前。我的视线被吸引住了,我的注意力被控制住了,我的心灵被震撼住了:哦天地如此辽阔世界如此浩荡,此刻就真实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哦生命如此缈小光阴如此短暂,我们每个人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甚至连一朵转瞬即逝的浪花都算不上!由是观之,任何的不快、委屈、失败、苦恼等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登高望远,卸下心中块垒,顿时有股诗人般的豪迈、战士般的勇毅,伟人般的征服的快感风起云涌,激荡起伏于胸膛之间。

人生有成败,山峰无坦途。唯有坚定信念,不犹豫,不气馁,不退缩,举步向前,继续向前,以自我之不懈努力,方能勇攀高峰,才能笑对人生,无论是德圣峰,还是学习、工作、生活或者其他的什么山峰,俱如是。一代伟人大手一挥,意气风发地说: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德圣峰,顿感伟人所言非虚,诚不我欺也。

(罗念初)

登顶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