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洱海有魚鷹捕魚,太行山腹地的長治市也有,區別何在?

太行山腹地的長治市平順縣其實一點也不平,因為到處都是山。被譽為上黨母親河的濁漳河進入平順境內後,切開大小山峰,在峽谷間蜿蜒曲折一路向東穿行。在距離石城鎮五六公里遠的拐了一個大彎,水灣的懷抱,攏住了一個景色秀麗、古韻依依的古老村莊。它就是首批入選國家傳統村落名錄的長治市平順縣石城鎮東莊村。

太行山腹地的長治市平順縣東莊村。

順著山西省道324一路蜿蜒向東行駛,經過石城鎮時,就離東莊村不遠了。再向東行駛五六公里,在路南邊看到了東莊村的牌子,然後一路拐下坡,七拐八繞,下得坡來,就是胡哥此行要尋訪的東莊村了。

這是一片規模頗大的村莊,房屋密密麻麻地聚在一起。古民居集中在一大片平坦的土地上,南面臨濁漳河,北面就是逐級抬高的新民居了,沿著山坡向著北面的臥牛山階梯狀分佈。從對岸高處上看過來,蔚為壯觀。

滔滔濁漳河從村前流過。

東莊村山環水繞,受山水滋養,加上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激盪,醞釀出了充滿特色的地域文明,以及獨特的民風民俗和建築風貌,因此有鄉間農耕文明活化石的美稱。

除了前面幾篇文章介紹的王家大院、土蜂養殖之外,這裡還有北方地區難得一見的魚鷹捕魚場景。魚鷹捕魚的場景,以前只在小學課本上見到過,說的都是南方水鄉的故事,在咱們北方,使用魚鷹捕魚的場景還是比較罕見的。東莊村地處山水之間,可以說農耕社會“漁樵耕讀”傳統四行業全部具備。當然,那時候的捕魚還是以網捕、垂釣為主。

先來看看南方的魚鷹捕魚。也就是鸕鷀捕魚。這是胡哥去年在雲南洱海旅遊時拍的鸕鷀捕魚表演。據介紹,那是具有4000多年曆史的白族古老捕魚技術,已被收錄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鸕鷀捕魚船出海。

仔細看魚鷹脖子上的繩子。

表演結束,魚鷹們列隊收工回家。

上世紀60年代,魚鷹捕魚被引入東莊村,有三人從事專門馴養捕魚。和南方的魚鷹捕魚略有不同的是,東莊村漁民駕的是雙艙小船,就是兩艘獨體的小船並聯在一起。主要捕魚季節是秋冬春三季,產量還很可觀。現在,東莊村的魚鷹捕魚已經成了濁漳河畔的一道獨特風景。

這是東莊村魚鷹捕魚的資料圖。

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滿載鸕鷀行。鸕鷀斂翼欲下水,只待漁翁口裡聲。”這是明末詩人吳嘉紀在《捉魚行》一詩中,對魚鷹捕魚的一段生動描寫。想象一下,漁人持杆駕漁船泛舟漳河水上,兩岸群山倒影晃動,粼粼波光中,遊弋的魚鷹猛地扎入水中,猛然間又叼著一條魚兒躍上船頭。動靜須臾間,和諧而富有美感,詩情畫意滿滿。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