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五院四系”已成历史,你的母校现在怎么样了?

我国法学教育界曾有“五大护法”和“四大金刚”(也称为“五院四系”)

之说。

“五院四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法学研究和高等法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堪称法学类院校中的泰山北斗。

“五大护法”指原隶属于司法部的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学院(现已并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四大金刚”指的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4所高校的法律系。

可现在提到中国最好的法学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恐怕已经不仅仅只是五院四系了。

2017年,杜克大学最新出炉的关于申请杜克全球领袖奖学金资格的规定中,有北大法学院、人大法学院、中国政法等9所中国大陆法学院上榜,而曾经辉煌的几所大学都没有上榜。

四非兄弟

西南政法大学被称为中国法学的“黄埔军校”,曾经歌乐山下的一方净土创造了法学界传奇的“西南现象”,十几位中国法学奠基者都是从这里走出来,西政“78级神话”更是被视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成功典范,

是中国培养职业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学专门人才最多的学校,没有之一。

今日的西政虽然地位仍在,但是和辉煌时期相比还是有差。

华东政法大学,虽是五院四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大学,但近几年的人才流失可以说是有目共睹。同时正因为师资中,自己人过少,也将导致稳定性的差距,也容易被同城,甚至南京高校的法学院系挖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虽然名气一直不如西政和华政,但是“211”和“一流学科”的光环,让其增色不少。

而此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这份“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仅有六所高校上榜(见下图)

华政和西政这两所“双非兄弟”(非211、非985)纷纷落榜,看起来似乎要迈向“双非”double,成为炫酷的“四非”法学门派。(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

而对此,许多人也戏称:传统法学界【五院四系】或将成为历史。

对此,不少学生甚至开启了自黑模式...

1

西政:我TM法学居然没上!原来华政也没上,哦,那好吧。

华政:我TM法学居然没上!原来西政也没上,哦,那好吧。

2

西南政法大学的同学你们好!

我们东北财经大学也没评上双一流专业以及学科。

我谨代表东北财经大学的非全体师生,向贵校正式提出合并请求!

经过合并的两所传统强校,一定能在未来的双一流不选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校已拟好新的校名

不如就叫

东西南北财经政法大学

3

自嘲也是一种无奈。虽然在努力搞笑,但其中夹杂的落寞和苦楚也只有西政人和华政人能够体味。

4

如何看待西政和华政落选首批“双一流”?

因为已经很一流了啊,不需要再建设了!

没落的贵族

西北政法大学前身为西北政法学院,作为老牌的五院四系为全国各地尤其是西北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

但是其实在几个重要历史节点上,西北政法都没有幸运的成为被眷顾的那个,从司法部直属改为由陕西省政府主管,变成一所地方性大学,申请博士点一波三折,没能评上211和双一流,前几年在多个省份还是二本招生。

现在在网上搜西北政法大学,常出现一个关联词“没落的贵族”。

可是,只要你真的去检察院、法院、律所实习一下,你就会感受到这所学校深厚的底蕴,她教会学生法律知识,让大家懂得厚德载物,这些都是历史沉淀的声音。知乎上也有网友将西北政法比作“勇者死后决绝却无奈地挥剑刺向恶龙的公主”。

巨龙未死,骑士仍在。

在关于五院四系在红圈所合伙人中的,各个学校的“势力”可见一斑。

站在顶点的兄弟

当年同为兄弟院校,如今境遇大不相同。

身边很多同学常常谈论保研或者考研要去哪所学校,最常听到的是“人大民商法很强啊”“我想考北大国际法”“清华刑法好难考压力山大”… …

这些紧紧占据法学生目光的学校初试分数线每年都会高出国家线几十分,复试刷人比例高,但考生们还是前赴后继的报名。

去年人大法硕206人进复试,最终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被录取,有人二战不成选择三战只为圆梦。到各个考研论坛逛一圈会发现之前人大法硕复试刷掉分数400+考生的传说广为流传。

北大法硕则每年牢牢占据着分数线榜首,即使报录比高达10:1也不能阻止众多考生“赌”一把。

北大法学院2017年部分专业考研分数线

北大和人大是五院四系里的强势院校,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五院里唯二的教育部直属院校双双入选双一流,中国政法大学更是因地理优势在就业市场上加分不少。

曾经难与西政比肩的法大早已不是那个法大了,它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五院里最优秀的那一个。

低调兄弟

尽管近几年,关于五院四系的讨论很多,但是有两所学校一直很低调,较少出现在相关讨论中,属于稳中求进型。

武汉大学法学院是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无论是“大法学”(包括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政治学、公安学等5个学科类)还是“小法学”,其实力与研究底蕴在全国范围内都相当不错。优势学科突出,国际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吉大法学院拥有一批治学严谨的教授学者,科研成果丰富,律师实务也颇有影响。培养的毕业生中有许多已成为法律界和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校友资源非常丰富。法学理论和刑法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尤其是吉大的法学理论研究,饮誉全国。

几所新型法学院

依据四个方面指标,分别是:1、成立时间、学校平台、发展定位;2、学科建设、师资力量;3、科研平台、科研能力;4、生源质量、人才培养,筛选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五所法学院。

Top5

中南大学法学院

2011成立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和湖南省知识产权研究院。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共计10家法学基地)。

教授24人、博导14人、副教授20人。其中有漆多俊、江必新、谢晖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陈云良、胡平仁、何炼红、颜运秋等在法学界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许中缘、周刚志、陈海嵩、彭中礼、黄先雄、杨清望等著名中青年高级人才。

经济法、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等优势学科高水平论文数量近年稳居全国前20强。

Top4

东南大学法学院

教授16人、副教授26人。既有高端领军带头人,如李步云教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长江学者”周佑勇教授、刘艳红教授。又有充足的青年优秀教师人才储备,如欧阳本祺、李川、熊樟林等。

形成宪法与行政法学、刑事法学、人权与法理学、民商经济法学四大传统学科为优势的学科板块。在全国法学院校中率先形成了以工程法、交通法、医事法、大数据司法等四大交叉学科为特色的新型学科领域。

Top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2005年取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取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培养基地。

教授19人,博导16人,副教授2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卫球),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民商、宪政、法理等学科师资雄厚,拥有龙卫球、刘保玉、姚中秋、赵明等著名学者,王锴、泮伟江、毕洪海、翟志勇、田飞龙等知名中青年人才。

Top2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上交于2002年成立法学院,三年时间拿到法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

教授31名,副教授19名。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学两学科有异常强大师资队伍;民商、知产、国际法也有较强师资,包括郑成良、季卫东、高全喜、孔祥俊、韩长印、叶必丰、范进学、王先林、程金华、李学尧、郑戈、许多奇、朱芒、庄加园等。

上交开办面向海外留学生的中国法硕士项目,开办“法科特班”致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适应中国发展新形势的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形成了在理工科优势明显的大学里培养精英化法学人才的特色之路,特别是在分类培养和国际化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早稻田、阿姆斯特丹、蒙特利尔、康奈尔、杜克等国际一流高校合作建立交换生和硕士(LL.M.)学位等项目。

Top1

清华大学法学院

1995年复建清华法律学系,1999复建清华法学院,首任院长为著名法学家王保树教授。2000年获民商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教授34人,副教授21人。清华法学名师荟萃,大家云集;法学理论有许章润、王晨光、冯象、高鸿钧、高其才等;刑法学有张明楷、周光权、劳东燕等;宪政法学有林来芃、王振民、何海波等;民商法学有崔建远、朱慈蕴等;诉讼法学有张卫平、易延友等著名法学家和中青年高级人才。

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中国民诉法学研究会挂靠清华。

法学是清华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学科之一,目前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实力,国内法学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人才培养方面突出国际化特色,清华法学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开设英美普通法系列课程的法学院,国内首家针对外国法律学生开设中国法硕士学位项目的法学院。与境外国际一流高校合作建立交换生和硕士(LL.M.)学位等项目。全日制学生就业总人数占全校第一,进入党政机关工作学生人数超过全校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