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曾让我红了眼眶,念念不忘

推荐电影

微米是认真的

如果你们开心,今天的推荐可以不用看成是专门的影评,而是一个普通观众的碎碎念和感慨。

四个多月前,2018年1月中旬,在农历算法里应该算是17年末,我虽然记得1月应该下了雪,却不记得我和朋友去看《无问西东》的那天,雪有没有融化干净。

《无问西东》

那天天气当然还是寒冷的很。我和朋友各自抱着热饮走进了电影厅,看完了《无问西东》,直到彩蛋结束才慢慢的离开影厅。

我们出了影厅,有那么一小段时间谁都没说话。

我看到她的眼睛里虽然不至于有泪花,但是也有我很熟悉的感触。

因为很巧,我的眼睛里也有一样的东西。

我后来慢慢发现,有些电影,好像非常抓某一类人的痛点,这一类人去看,就会非常受触动。

对于70年左右生人来说,最近的一部比较让他们感触的电影应该是《芳华》,据我所知,我身边很多长辈看完电影心里都很难受,小辈们问起为什么,很多长辈也只会叹口气:“你们不懂,只有我们那个年代的才明白。”

《芳华》

而年轻人们,更倾向于从理智的角度评判《芳华》的好坏。这是时代原因,我们都在时代的洪流里。

后来我想了一下,最能被《无问西东》触碰到痛点的,应该除了经历过电影中主人公相似经历的,现在应该年龄都不小了的老一辈知青,文化分子之类的长辈之外,就是像我这样的……像我这样的,有特定共性的观众了吧。

至于是什么共性,我不愿意说的这么明确,大家看完文章,能不能有共感就随缘了。

《无问西东》讲述了五个不同时代的来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都不同程度上找寻到真实自我和自己想要走的路的故事。

五位主角性别,时代,经历都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诸多迷茫和矛盾,这些迷茫和矛盾大多是来自时代的考验,也不仅仅是只有这五个年轻人才经历过的,而是对他们所处的时代的所有人的考验。

1962年的王敏佳和陈鹏,互相爱慕,青梅竹马。王敏佳为自己的老师打抱不平给师娘送匿名信被发现并被那个年代愚昧的人们钉在耻辱架上羞辱至差点死去,陈鹏在多番辗转之后仍然将她爱若珍宝,可心中仍怀有崇高为国理想,于是在安置好敏佳后毅然决然的踏上漫漫科研路。数年后归家,由于辐射影响,头发已快要掉完。然而故乡物是人非,敏佳连同乡亲们都不知所踪。

敏佳和陈鹏孤独的踏上了找寻对方的路,无问西东。

1938年的沈光耀,家中独子,家境富裕,却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决然选择成为一名飞行员,为保家卫国献上了自己最绚烂的青春,最终在一次战争中将生命奉献给了国家,将自己的身躯撒向了天空。

我从来不是王力宏的粉丝,但是这次我和很多人一样,被王力宏小小的惊艳了一把。他安静的坐在教室里,推开破陋窗户向外望去的那一刻,没办法不心动。不仅仅是帅的问题。

1923年的吴岭澜,读书时意气风发,却迷失在“理工科才叫实业”的理念中,他努力学习却疑惑不解、甚至自我怀疑。直到看见泰戈尔的访华演讲,吴岭澜才豁然开朗,找回了自己当年一心求学的初心,并在后来成为了沈光耀的老师之一。

这五个青年,都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普通平凡的青年,而他们却又那么的不平凡。因为他们在辗转反侧,矛盾挣扎了无数次之后,最终都坚定不移的走上了只属于自己的路,不问前程,不计未来,只求朝夕,只求无愧。

后来朋友问我四个故事里最喜欢哪一个。我想了一下,说,除了张震饰演的现代的张果果那个故事我全程毫无反应并且觉得十分累赘甚至给全片减分了之外,剩下的三个故事,我都很喜欢。

我喜欢王敏佳和陈鹏历尽波折,最后也不知结局,但却真挚而炽热的爱情;我喜欢沈光耀身为富家子弟却在经历了母亲的劝阻和无数挣扎之后仍然坚定的踏上一条明知很可能是不归路的牺牲之路的决绝,我喜欢吴岭澜一心求学却仍旧不忘牢记初心的执着。

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我都很喜欢。

但是如果一定一定要我说出知道现在四个月过去,我仍然印象深刻的片段,我会说是在沈光耀那个故事里。

外面倾盆大雨,简陋又破败的茅屋里的学生根本无法在漏水的屋檐和巨大的雨声下继续上课,于是教授想了想,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字,转过身坐下,儒雅的笑着,和学生们一起在这糟糕的环境下,静静地欣赏着雨景。

我仍旧记得,我虽然很喜欢敏佳和陈鹏的故事,但是我在后面他们的故事最虐的时候都没有哭。只有在这里,我清晰的记得我红了眼眶。

湿透肩膀的老师转过身来,笑的温和又平静

这样一个按理说来毫无催泪点的片段里面所蕴含的,那个时代的,有理想有信念的人们身体里,皮肤里,眼神里的,默契而隽永的儒雅,执着,坚定,却又能在石头缝里开出一朵花来的风骨,让2018年的我想起了很多事。

我不欲将那些矫情的情怀与感想尽数说出,而且我想,不同的人,在这一个片段里,看到的东西也是不同的。

我是多么的喜欢,多么的敬佩,多么的向往,又多么无奈的意识到我或许可能和绝大部分现代人一样,即使念念不忘却也求而不得的这样的风骨啊。

或许在我的内心深处,也多少期待过,在大雨淋漓的某一天,能有人,不一定要是爱人,我甚至更盼望他可能是我的老师,知己,神交,什么都好,无奈的看着我,指一指天空,说:“走不了啦,那就听听雨吧。”

前面我说过,不打算将自己剖析的太深,因为我知道大家其实也不感兴趣。我简单的说出其中几个感动我的点做例子,也不过是想阐述我认为《无问西东》值得一看,或者说对于某些人来说非常值得一看的理由——我认为,大部分曾经,或至今仍然对某些被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讽刺为“虚无缥缈”的东西有执念的人,或多或少,能在《无问西东》里,看到自己的热泪盈眶。

这世上绝大部分人,或许最终还是要变成庸庸碌碌的人,或许即使你对这些人物,这些风骨心向往之,也始终身不能至。或许绝大部分人永远永远不能变成这样的人。但是你总能在看着这些人物的时候,想起你心中曾经有过的那些有些疯狂又有些幼稚的念头和青春。

《无问西东》的彩蛋是一幅漫长的历史画卷。电影里出现的每个人,包括许多没几句台词的龙套,电影结尾都放出了他们的身份,那些看似在电影里根本就是绿叶都不算的小人物,个个都是后来在各个领域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甚至至今几代人的人物。

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电影院里有些人看完正片就走了,但是大部分观众,是像我和朋友一样,静静地将这幅画卷看完,安静地离开了影厅。

那时我就知道,心中不平静的,不止我们而已。

事实上,我并不打算将《无问西东》吹捧到多高的位置。因为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最大的我觉得很败笔的地方就是我前面提过的,张震饰演的张果果的那个故事,太烂了。我能理解导演和编剧的意思是要把过去和现代做一个连接,来表达无论在哪个时代,包括今时今日,都会有一往无前的人这样一个中心思想,但是这个故事放在整部电影里太违和了。而且强行旁白也让我很是尴尬。

这锅不管张震的事,你换成陈道明梁朝伟吴彦祖谁来演都一样,就是故事烂,和整部电影气质完全割裂,幸好比重很小,还不算过分影响观影体验。

其次《无问西东》里对于学校历史还是和真实历史有不小的出入的。我这个历史废就不给大家科普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上随便搜一下。虽然说电影本身要有艺术加工,但是这种类型的电影我认为还是应该尽量尊重史实。

这里陈鹏摘下帽子,已经不剩多少头发。他终于将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国家

三就是情节还是没有特别流畅。这个问题我在《幕后玩家》里提过,不过这个缺点远远没有在《幕后玩家》里那么明显到让我不适的程度,顶多是有点遗憾还能更好,但是完全不影响观影体验的。

这就是我对《无问西东》的看法。其实我还有一些想说的片段和点,但是我认为你们应该自己去看,去发现。

最后,请大家别忘记最后那一段话: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