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 這裡不但景色很美 還有一座上千年的水利工程

離堆

“離堆”旁邊的豁口就是著名的寶瓶口,不得不驚歎我們的祖先真是大智慧、大毅力。

寶瓶口

寶瓶口是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寶瓶口。當年李冰父子率領民眾,僅開鑿寶瓶口工程,就用了整整8年時間。在沒有炸藥、沒有電鑽、甚至連鋼釺都沒有的戰國末年,用大火燒紅巖石,再用來自岷江上游的雪山之水潑澆巨石,用冰火相激的自然之法,使堅硬的岩石紛紛斷裂。

飛沙堰

往前走幾步就到了飛沙堰。一眼望去,卻並未看到有什麼特殊的景緻。只有幾隻白鳥悠閒的飛飛停停。

但飛沙堰卻是都江堰的三大件之一,看上去雖然十分平凡,可是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金剛堤

金剛堤是魚嘴分水堤身左右側的護堤,起於魚嘴,止於飛沙堰,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靠內江一側為內金剛堤。

有的遊客居然到下邊去玩了,我真的會想,要是突然開閘放水,這該如何是好呢?

實際上金剛堤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而現在我就前往金剛堤的頂端。

魚嘴兒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

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安瀾索橋(夫妻橋)

安瀾索橋是從金堤前往二王廟的必經之路,橋上的遊客絡繹不絕。立於橋上,腳下就是滔滔江水,舉目遠眺,群山不盡,不自覺的心潮澎湃。

安瀾橋一座名播中外的古索橋。最早稱繩橋或竹滕橋。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以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

織簟勻鋪面,排繩強架空。

染人高曬帛,獵戶遠張罿。

薄薄難承雨,翻翻不受風。

何時將蜀客,東下看垂虹。

堰功堂和夫妻像

過了安瀾索橋,正對的一間高高的閣樓就是堰功堂,據說現在裡邊是賣東西的地方。

旁邊還有一座石雕像,後邊就是安瀾索橋陳列室。

滑竿

這時會有幾個抬滑竿的人上前詢問遊客,要不要坐滑竿,一般小孩和老人可以去坐下啊。

二王廟

沿路步行一小段距離就是二王廟,裡邊供的是二郎神。

步雲廊

然後沿著山路往上爬,很快就來到了景區門口,但是還要繼續往上爬一段臺階,才能到步雲廊,其實就是長長的一大段扶梯。

玉壘閣

站在扶梯上很快就到了山頂,順路前行就到了玉壘閣。

好不容易沿著狹窄的樓梯爬到樓頂,倚欄遠眺,整個都江堰盡收眼底。

轉了一圈,拍了照片,心滿意足的繼續搭扶梯下山。

下一站

下山,再一次登上旅遊大巴,下一站。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