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问题专家成玉麟:日企促进中日经贸交流从学习中文开始

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最重要;对于拓展海外市场的企业来说,了解当地市场的人才最重要;而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应该从懂得当地的语言入手。

成玉麟

成玉麟说,日本跨国企业,比如制造业、流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商社、银行证券保险等,很多企业在中国都有几十年的投资、通商贸易、零售批发、货客运输等业务。尽管日本企业也很重视现地化,雇佣中国当地人才,但是开展这些业务还是需要大量由企业自身培养的中文人才。所以,一些大的跨国企业都有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日本媒体的报道,今年4月13日,日本大型商社伊藤忠商事在东京举办纪念活动,宣布该公司会讲中文的员工数量超过1000人,比例占到综合职社员的三分之一。伊藤忠商事会长冈藤正广在纪念活动上称,“1000名员工会讲中文,这在日本企业中是很少见的”。

伊藤忠商事从2015年开始推行一项名为“中文人才1000人育成项目”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这一计划的背景是当年1月,伊藤忠商事与中国中信集团展开业务合作,向中信集团注资6000亿日元。为了配合这一业务合作,伊藤忠商事决意强化中文人才培养措施,计划到2018年3月将公司会讲中文的员工数量从361人增加至1000人。

同为日本大型商社的丸红也有类似的“全球化人才培养计划”。丸红官网的资料显示,其“全球化人才”培养采取“两手抓”方针,一方面积积极对总部员工进行“全球化”培育,另一方面加强对海外当地员工的培养和任用。而对总部员工的培养,首先就是语言培训,大幅增加总部员工前往海外研修的机会,研修形式有“外语研修”、“专业知识研修”、“实务研修”等形式。让员工在掌握外语的同时,积累海外生活工作经验、提供异文化应对能力等。同时,丸红还将中国、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作为“全球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区域。

成玉麟说,因为业务需要,一些日本企业设有专门的人事制度,将员工派往中国进行1至2年的语言研修,通过实际业务操作来学习中文。也有企业在将员工派往中国前,由企业进行经济补贴的形式,让员工在日本参加社会上的中文培训班,在日本进行中文学习。很多在日本的留学生都有在中文培训班教授中文的经历,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是这类形式的。

最近几年,日本服务业对华投资增多,如提供电子商务以及其他互联网技术服务的中等规模企业对华业务增多,同时中国赴日游客量增大,这些都使得日本企业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日本民众,包括大学生、高中学生,关心中国社会发展或自身要到中国求学求职的人中,有通过在日本的孔子学院学习中文的,也有直接到中国学习的,另外还有一些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到中国留学的日本学生。

据成玉麟介绍,日本企业培养中文人才直接目的是为了让员工更好地理解中国市场,增强对客户语言思维、好恶的感知能力,使交流更顺利,增大合约成交率。同时也可以缩小与海外当地员工的语言或感情差距,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通常企业期待派遣到中国学习的员工都能通过中国政府公认的汉语能力鉴定测试HSK,考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水平。通过了不同级别的考试后还想继续深造的,可以进入到中国大学听课。对于企业来说,能达到与当地人同等会话水平,那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因难度较高,实际上一般都期望学员能达到商业会话水平。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能达到日常对话水平也是不错的。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企业一般还会安排员工学习中国文化、社会、经济等相关的知识。关于当地法律,因有较高的专业性,企业一般都通过法务担当人员对学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宣讲。

会讲中文的员工,语言能力是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发挥呢?成玉麟称,有些中文人才从事了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工作,但也有一些中文人才的工作对中文的要求并不高。前者一般能最大发挥自身语言能力,通常与海外当地员工配合开展对外业务的意欲和能力会增强,而后者则会让学习效果半途而废。但后者中也有一些人还是会努力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学习。

掌握对方国家的语言,对于促进两国交流非常重要。成玉麟结合自己的观察说,学习过中文和没有学习过中文的日本企业员工,对于中国的关心程度,以及与客人的亲近度是又很大差别的,与中国客户业务沟通协商的能力和深入度也有较大差距。上升至中日关系,学习过中国的日本人日常生活中普遍更关注中国发生的事情,也愿意与中国客户、当地员工以及一般民众交往,可以说是中日交流和相互理解信任的纽带,也是重要推动力量。

成玉麟说,希望大家善待学习中文的日本人,多与他们交流,培养他们对中国的友善感情和思维,进而通过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人,传递对华友好感情和善意看法。他说,“这类善意的感情,以及对中国的理解,通常会伴随他们一生,并影响他们周围的人”。

成玉麟简介:

中日经济问题专家,在日本跨国企业工作30多年,现兼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非驻院研究员、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并为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等媒体等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