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大雨冲塌断崖,农民发现“怪物”,名家鉴定后成为国宝!

1998年,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开馆,将一件青铜器“何尊”定为镇馆之宝。这件从废品堆里抢救回来的国宝流落到废品收购站之前经历了一个辗转曲折的过程。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

早在1963年,陈堆和张桂兰夫妇因为饥荒从宁夏回到老家宝鸡。同年8月的一天晚上,刚刚下过一场暴雨,月朗星稀。半夜时陈堆闹肚子急忙跑向厕所,厕所旁边的断崖被大雨冲塌了一角,恰好在断崖附近方便的陈堆看见了让他心惊胆战的一幕,断崖上有一个亮闪闪的东西,似乎还有一个鬼脸的形状,陈堆感到十分害怕。

慌慌张张跑回屋子的陈堆,赶紧摇醒正在熟睡的妻子,告诉他悬崖那里闹鬼。妻子听后不相信,还一个劲儿的责怪他疑神疑鬼。过了一会儿,当惊魂未定的陈堆又因肚痛发作,又准备上厕所时,却不敢再去,睡得迷迷糊糊的张桂兰只好起身陪他一起前往。到了后院,夫妇两人不由自主一起往断崖上望去,那个面目狰狞的怪东西竟然还在,两人战战兢兢的赶紧跑回前院。

此后两人念念不忘这件怪事,决定趁着白天再次到断崖那里探个究竟。夫妇俩一个拿锄头,一个拿棍棒来到断崖边,轻轻一刨,一大块土就掉下来了,滚出一个绿油油的东西,把土去掉以后发现是一个铜器。两个普通的乡下人根本不认识这是个什么东西,但看得出是个古代的东西,就拿回了家。

张桂兰觉得这件有些丑陋的东西并没有多大实际用途,就用来盛放粮食,甚至烂棉花,以至于后来老鼠在里面做了窝。两年之后,在宝鸡生活状况仍然没有好转的陈堆夫妇又萌生了去甘肃的想法。临行前,他们将自己家中的重要物品交给哥哥陈湖代为保管,这件铜尊也在其中。

何尊以及铭文

1965年,陈湖由于生活窘迫,万般无奈,便把弟弟放在自家的铜宝贝拿到废品收购站,准备卖掉后换些生活急需品。然而他跑了多家废品收购站却处处碰壁。因为这个器物生锈很重,收废品的一看这么多锈占分量,就不要,说你要把锈刮掉。陈湖想我把绣刮掉后不就轻了吗,就不愿刮掉。

最后碰到一家好说话的,也没那么计较,陈湖就把这个铜器卖给了这家废品收购站,当时按铜价算,卖了三十块钱。

铭文里的“中国”二字

不久,就发生了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佟太放在废品收购站里偶遇“何尊”的一幕。1975年,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在去绣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何尊”底部被覆盖的铭文,并铭文中发现了“宅兹中国”四个字,使“中国”二字最古老的记载有了确凿无误的证据。

​价值非凡的铭文以及与众不同的经历,使这件青铜器身价倍增,2002年,国家文物局确定了第一批永久不准出国展览的六十四件文物,“何尊”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