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品类细分 一个不能再拖的一个议题

从各个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的数据统计看,基金排名是网络基民最重要的参考指标。逻辑也很简单,“不卖排名好的,难道买排名差的吗?”姑且不论按照排名买基金的做法是不是科学,至少现在很多基金投资者是这样做的,而且很多基金销售平台的产品设计也在暗示投资者应该这样做。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这种排名选基法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显得越发荒谬。

有基金投资经验的人都会知道,目前行业通行的基金分类采用了监管部门以风险程度进行识别的分类系统,按照这个系统基金风险从低到高可以大致分为货币、债券、混合、股票四个类别,投资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匹配的产品。说起来很合理,实际行不通。原因是随着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基金的数量在急剧增加,根据最新的数据更是已经超过3300支。如果将这些基金平均分配到上面提到的四个类别,平均每个类别的产品数量接近1000支。按照排名选基的逻辑,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给这1000支产品做一个大排名,再从中挑选出几十个非常突出的产品投资。问题是怎么能确定排名领先的几十个基金不是因为一时运气好,而是确实有保持业绩领先的真本领呢?显然有困难。美国股神巴菲的每年的收益率是20%左右,国内的冠军基金经理动辄翻倍,但是没人敢说自己是中国股神。如果说1000支基金里面业绩最好的20支产品是因为运气好,前30%的基金总有具备真本领的吧?那么投资者就需要在300支产品中把这些真本领的基金选出来了,到底是排名第109的基金更好,还是排名在206的更好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更有趣的是,物极必反在基金排名里面也不是新鲜事,之前有媒体所谓的冠军魔咒,讲的就是一旦某基金成为业绩冠军,后来一段时间这个基金的排名多半要跑到垫底的行列里。

中国文化是推崇排名的,以成绩排名为核心的高考,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必经之路。排名一直是管用的,为什么到了基金领域就变得这么不靠谱了呢?因为方法有问题。45公斤级举重运动员和90公斤级拳击运动员一起比赛体操,然后拿着这份排名去参加数学竞赛,这显然相当滑稽。同样是混合基金,有的基金采用激进的择时投资的方法,最大持股比例接近100%,有的基金采用保守的打新策略,资产配置有时全部是现金,两种类型的基金放在一起比收益,显然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滑稽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实际上市场上的3300多支基金并非不可进行分类,尽管这项工作或许并不容易。前不久我们的研究员对目前市场上的近两千只基金的命名方式进行了归纳,发现基金公司对于基金的命名思路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为投资主题,一类为投资方法,还有一类为其他。比如名称中带有“军工、医药、健康”等关键词的,显然是具有主题投资方向的基金,带有“量化、成长、事件驱动”一类关键词的,显然显示这些基金用了某一种类似的投资方法。将投资同一个主题的不同基金进行比较,将使用同一类型方法的不同基金进行比较,将主题和主题比较,方法和方法比较……这些比较显然比大杂烩的比较有用得多。比如我们的研究员最近把各种主题指数基金放在一起比较,可以发现截止到9月21日最近一年平均涨幅最高的五个主题基金类型分别是贵金属指数、食品饮料指数、生物科技指数、证券保险指数和信息技术指数,跌幅最高的五个主题基金类型分别是运输指数、一带一路指数、国企改革指数、非周期行业指数和文体休闲指数。如果按照排名选基的思路,我们会去关注涨的最好的贵金属指数,但考虑的是这个题材是不是还有发酵的空间,而不是追高;按照资产价值回归的思路,我们也可以关注跌幅居前的一带一路指数,考察这个指数的基金是否有反弹的机会。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至少把500多支主题类的基金产品首先从一锅粥中分离出来,并且划分到三十多个小的主题中。尽管主题基金的细分,只解决了六分之一的基金细分问题,但是很显然这样的细分对于投资者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如巴菲特所言,“风险来自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如果基金分类系统可以做得更清楚,对于投资者的风险防范和投资选择显然是有帮助的,所以一锅粥的基金排名确实应该结束了。(金牛理财网/田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