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为文化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据专家分析,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将保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达10%,2025年预计达到20%,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仍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旅游、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均有可能成为共享经济的新"风口"。

体验式旅游呈需求递增态势

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异常火爆,文化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化旅游的盛行反映了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其实质是以体验经济为支撑。从需求端来看,当前的形势是出于人们对文化消费的迫切需求,即通过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来满足自身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激发"旅游+"的多种形态,诸如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等等。

据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体验式旅游的需求被充分激发,旅游方式从观光游转变为休闲游、度假游。而2018年我国人均GDP预计达9376美元,体验式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

文化旅游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体验经济的推动,共享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越加体现。体验经济和共享经济本来就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共享经济是大势所趋、时代主流,旅游业作为受其影响最早和最深刻的行业之一,与其天然契合。共享经济与"旅游+"无论是发展理念还是发展思路都极其相同或相近,正在深度融合。同样,共享经济也为体验式旅游拓展了更多的诸如社交、教育、分享等方面的功能。

而广义的共享,不仅仅停留在物质设施层面,而应涵盖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产,实体或虚拟的空间等在内的一切资源,使更多的人获得共享的福利。

文化旅游共享生态圈发展思路

新消费需求催生下的文化旅游业态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当地文化意象的原真性和特殊性,二是游客享受旅游服务时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如果说过去的旅游景区普遍被认知为"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大都以静态的形式展出,流于表面形式,那么在体验式旅游中,项目将搭建各种"情境",在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体验到"浸没式"的互动和参与。游客和原居民之间可基于旅游服务和地方文化形成一个良好的"共享生态圈"。

1、旅游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形成开放性的生态圈

业态融合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借助互联网思维打破相对封闭的文化旅游内部生态圈,实现产业跨界融合,也是消费升级的内在要求。随着旅游业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文创、科技等元素不断丰富到"旅游+"的理念当中,发展出更加多样的文旅产品和业态,以满足越来越多追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2、内外部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如今旅游经济中的资源共享比比皆是,出行、住宿等设施的共享市场日渐成熟,私人导游、私厨等服务型共享也应运而生。共享模式建立有赖于各类整合资源的―平台搭建。当今火热的智慧旅游概念,本质就是在强调和去兑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大化服务价值。

3、突出人群互动功能,增加游客黏性

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就是建立一个生态圈的过程。建立一个充满生命力和亲切感,能够自发活动和充分交流的生态圈,关键在于文化实践者与文化消费者之间的融合。文化通过传播与交流而存在,而原住民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分享的不仅是故事和经验,更是情感和生活方式。

4、文化环节的供养,需要生态圈效益共养

文化旅游项目需要配置一批最体现当地文化原真性、独特性、可谓"点睛之笔"的产品。这些产品可能是带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或是日渐衰落的传统产业等等,也许其本身不具备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甚至需要持续不断的成本投入,但为赋予项目文化细胞,摆脱单纯的商业或生态定位,有必要供养文化生产环节的各类开销,比如说:古北水镇里补鞋的老师傅,他的摊档不但不收费,反而水镇运营方还要发工资给他。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其形象价值可以为整个产品体系"加持,这对提升项目的文化价值起到不可估量的作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