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收官,关于现实与信念的碰撞从未停止

传媒内参导读:日前,在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委托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组织举办的《归去来》专家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人民日报》文艺部等相关专家学者就《归去来》剧本创作特色、人物塑造、故事立意、时代精神、艺术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文/朝明

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目前有145.41万人正在国外进行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研究。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

“独立”是海外学子总结留学收获时使用的高频词,在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环境都与中国有着巨大差别的异国他乡,每个中国留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着、探索着、奋斗着,追逐青春和梦想。

在国外,他们都有怎样的经历?学习、生活、工作的“独立”为他们带来哪些心智成长?

由著名导演刘江执导,王彤担任总制片人,编剧高璇、任宝茹执笔,唐嫣、罗晋领衔主演,王志文特别出演,许龄月、于济玮、王天辰、马程程、曲栅栅、高丽雯、张晞临、史可、施京明、张凯丽、王姬等联袂主演的现实主义题材大剧《归去来》已于6月10日圆满收官,通过剧情让观众看到了中国留学生群体的真实境遇。

该剧以萧清(唐嫣饰)、书澈(罗晋饰)等海外留学生为主角,因学业、家庭、爱情等不同原因,在异国他乡历经考验,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实现人生蜕变。

《归去来》有哪些现实意义?这部剧能为观众乃至社会带来哪些思考?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如何切中时代痛点?日前,在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委托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组织举办的《归去来》专家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人民日报》文艺部等相关专家学者就剧本创作特色、人物塑造、故事立意、时代精神、艺术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触碰时代的痛点

这部剧有新发现、新突破、新探索

影视作品是观众感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一扇窗,折射着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当影视创作不再触摸现实,不再传递力透纸背的思考力量,又如何指望可以触摸到时代真正的温度与质感?

好在,时下影视没有始终悬浮,终究回落现实,《归去来》就是这样一部切中社会热点的作品,它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不回避现实矛盾,忠实于现实生活。

“这部剧有新发现、新突破、新探索,《归去来》撕开了生活的画面,最高贵的思想发现就是官二代、富二代去了之后,这代人应该坚守什么样的价值观,应该为什么样的理想信仰去留学。”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看来,《归去来》不仅仅聚焦留学生群体,更直面社会现实问题。“这部剧远远超越了留学生题材,实际上折射出中国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当中面对着严峻的反腐问题。”

《归去来》以留学生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情感展现直击社会痛点,将公平、正义、价值观、抉择等现实问题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特别是权商勾结剧情,爱情与理智、法律与人情、家庭人伦、正义等话题将6位年轻人带入上一辈的纠葛之中,赤裸的现实将他们撕裂,让他们在内心的拷问中成长。

仲呈祥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点出了《归去来》所传递的价值指引。他指出:

“《归去来》点到了当前很严峻的一个现实问题,年轻人怎么办,特别是官二代、富二代应该怎么样做。”

“比如剧中书澈第一次在国内享受到官二代的特权,躲过了他应该受到的法律制裁,第二次他进行反思之后,他不愿意再这样做,他要坚守直道,萧清更是如此;我们在生活中是以曲求直方能生存,而实际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提倡直道,不要搞曲道。”仲呈祥说。

主创采用了一种富含人生哲理的诗与画的表达,张弛有度,能让人一边品尝一边咀嚼。”仲呈祥指出:“《归去来》既直面人生,又开拓未来,是真真实实的现实主义题材,它所宣扬的价值观是超前的,它具有超前性,让生活当中的多少个书望这样的市长想一想应该怎么办,又让多少书澈这样的官二代想一想究竟该怎么样做人,富二代也是如此、”

“电视剧创作要坚守不断从生活出发,按照主旋律方向,发现新的审美、新的思想,《归去来》最后是告诉人们要做有诗意的人,中华民族到了今天,少造就一群功利主义的人、庸俗的人,多想办法造就一些有诗意的人、懂得审美的人。”仲呈祥说。

直面不同人生境遇

构筑典型的现实生存环境

现实中的中国社会,多项改革处于深水区,现实问题愈发复杂,对于身处其中的国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断变化,代际观念冲突不断激烈,这都是无法忽视的现实。

《归去来》剧情中,情感的链条是多色彩的,有炽烈的,有冰冷的,有真诚的,有伪善的,有奸诈的,并且充满了矛盾、冲突、碰撞、争斗和拼搏,它就像是一面强有力的镜子,观照着观众认知、思考与行动。

“这个片子很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用青春偶像剧、留学生式的样式指向有牺牲的信仰,有道德的责任,让人们厌恶不劳而获的财富,让人看着很舒服,深入内心、唤起人心。”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看来,《归去来》剧情中的几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寄托了创作者的理想。“剧中的这些人有了更多选择的时候,他们选择了艰难,选择对得起自己,这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招魂”,是对人生目标的一种追求;官二代、富二代选择的责任,这个责任里头的深刻性实际上是对信仰的考量。”李准说。

影视作品首先要有漫长的故事,众多的人物,并为这些人物构筑和设置典型的现实生存环境,这样人物、故事、情感就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否则,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李准指出,从创作角度来看,《归去来》的贡献在于“从语言走向了历史,从形式走向了内容”。李准进一步指出:“该剧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流畅是以内容的创新和发展作为一种前提。”

在构筑生存环境中,《归去来》没有局限在狭隘的生存空间之中,也没有束缚在个人的情感圈子里,而是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只有这样作品才具有社会价值。正如李准所言:“只有依靠对历史、时代、生活的发现,才能带动内容的创新。”

艺术水准精良,思想内涵深刻

道出了当代国人精神困境的病

《归去来》紧扣现实主义脉络,设置的两条故事线发展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一是萧清、书澈等留学生间的爱恨纠葛,二是父辈间权商利益的复杂牵连,从中反映出两代人的价值观差异、多重矛盾。

特别是复杂的人物关系产生着广泛的联系,将丰富的故事、不同的情节,勾连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引发观众浓厚兴趣。

“《归去来》以人物命运的冲突和戏剧化冲突,向我们真实地揭示了在当代社会中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价值观冲突,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伟国指出,《归去来》对当代青年人婚姻观、恋爱观的探讨以及对青年人至诚、自尊、痴情的情感展现,尽管其中夹杂着悲情,但经由审美化的表达,作品达到了一种艺术化的凝练。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袁新文指出,一方面,《归去来》以新颖的创作手法打破了电视剧固有的套路和故事讲述的格局;另一方面,在制作层面,在光的处理上用了很多艺术手法,画面很有电影质感,很亮丽;在人物塑造方面,青春气息非常浓厚,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刻画的比较成功,让人们感觉到这是有生活来源的,有生活基础、现实基础,所以整体才会显得好看、有意思、有内涵。

不回避现实矛盾,忠实于现实生活,通过《归去来》可以反思现实社会,构建起今天的精神与魂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表示,《归去来》道出了当代中国人精神困境的病根,该剧相当于一则当代中国的招魂记,或者中国青年的招魂记。

“《归去来》成功跨越了当前言情偶像剧与反腐剧之间的疏离及对峙状况,且实现其美学交融;又塑造了当前新时代中国正遭遇严重精神创痛的两代人群像,且为当代青年的个体精神的选择,提供了一面显示的镜子和一把理想的火炬。”

王一川说。

尊重“现实” 用良心来拍戏

好的现实主义作品,离不开对“现实”本身的尊重。在《归去来》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中,为达到写实效果,主创团队曾奔赴美国采风两个多月。研讨会上,导演刘江回忆了《归去来》的创作初衷和拍摄历程,他谈到,《归去来》的拍摄长达一百八十多天,是全剧组工作人员付出所有努力的诚意之作。

“我们这个戏是源于六年前我与高璇、任宝茹的一次约定,大概在三年前,她们拿出了这样一个创意,是海外留学生生活的一个创意、”“她们去美国采风两个多月,之后这个剧本产生的所有人物都是来自于采风当中的这些收获,都是有原型的,都是来自于生活,采风确实收获非常多。经过两年多的创作,剧本成型,去年6月份拍摄,历时六个月的拍摄,180多天。”刘江说。

“在开拍前,我就一直说,我拿到了一个非常有分量的剧本。” 对于这部戏的拍摄心得,刘江在接受传媒内参独家采访时表示,《归去来》有着非常浓厚的思想性,思想性关乎如何做人,关乎人的良知和信仰,通过该剧希望每个人都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成为一个守道德的人,守原则的人,而不是做一个利己主义者。

刘江多年来深耕现实主义题材,对于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家庭伦理的拿捏呈现有着丰富的经验。在刘江看来,驾驭现实主义题材剧作就是拼主创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人性的了解、对细节的把握度,技术这些东西都不是最难的事情,最关键是对时代、对生活、对人性的一种把握。

“真得用良心来拍戏,真不能偷工减料。”在制片人王彤看来,《归去来》的成功得益于遇到了“一帮都很较真的人”,从编剧到导演,从演员到拍摄现场的每一个影视创作工种,他们不但是业内的业务高手,而且对艺术创作特别“较真”。

从创作层面,一般来说,剧情味道是多样性的,一部电视剧也可能由多个故事或多条故事线索构成,多个故事或故事线索如何交织,都需要编剧花费心思。《归去来》剧情中描绘了“法二代”、“官二代”、“商二代”、“工薪二代”、“富二代”,六个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年故事。

在接受采访时,编剧高璇表示,无论从故事讲述还是人物塑造,《归去来》都做了极大突破,因为表现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包括还有中国现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大的社会问题,所以也愿意叫它“社会剧”。

《归去来》除去家庭变故、自我救赎、个人奋斗外,温情与悲情交叉共融,丰富了这部剧的内涵。对于情感的表达,在编剧任宝茹看来,《归去来》剧情中所有的爱情元素都是为价值观而服务。整部剧传递出的主题是根植于现实之上的关乎人性的探讨,如棱镜一般散射出不同的人生感悟。

《归去来》收官了,何为“归去来”,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辞赋里的《归去来兮》,还是关乎我们人生、命运、精神觉醒的“归去”和“来”,关于“归去来”的讨论会一直存在下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