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森先生的唱腔有哪些優缺點?

劉世好

楊寶森是京劇“後四大鬚生”之一,京劇老生楊派創始人,他的唱法沉雄蒼勁,純厚清雅,具有自己獨特的聲音特點。唱法講究以曲折、深邃取勝。行腔很有力度,唱得飽滿、充沛,技術水準很高。

楊寶森主要學習的是老譚派和餘派藝術,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創新昇華,最終總結出一套專屬的表演技巧,並將這個技巧傳授下去,被稱為楊派,而楊派老生,在今天的京劇舞臺上,還在流傳著。

要說楊寶森唱腔的優點,那真是太多了,比如楊派的特點,幾乎都是誇他的,這個網上到處都是,我也就不搬過來充字數了。如果說缺點的話,似乎有些大逆不道了。

如果硬要說楊寶森在唱腔上有缺點,那麼差不多就是嗓音問題了。他沒有一個大部分老生該有的高亮嗓子,尤其是生命中的最後裡面,嗓子水平嚴重下滑。

恰巧那時候正值楊寶森錄唱片,所以現在聽起來,會發現他在唱片裡把音量加大了不少,但這樣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腔調。比如他的錄音裡,就缺少很多他獨有的擻音和顫音。

當然了,這也跟他的身體有關,楊寶森去世的時候才49歲,是因為他的身體一直不太好。他在變聲期的時候,就曾經因為自己的身體原因,導致變聲期延長很多,休養了好久才重新登臺。

所以後來吳小如先生也指出楊寶森的嗓音寬厚有餘,高亢不足,沉著有餘,輕靈不足。這大概算是楊寶森在唱腔上的不足之處吧。嗯……還有一個地方。

在後期楊寶森由於身體不好,無法扎靠,很多大動作做不了,有不少做工沒辦法完成。還有就是他的票房一直不高,大概是被同時期的馬連良一直壓著,這也算是一個吧,不過不能算作“唱腔”的缺點了。


戲曲說

楊派巳經行成多年,其在過程中很艱難,當時流派很多並各在盛期。他在適時,適已,適市,形成了自己的楊派。流派不是創的,而是適市而出。其最主要的是解放了一群聲線不佳的老生演員。形成了耐聽,不尖燥,不過亢的中音大域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