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实践路上的江山经验

通讯员 谢逸楷

5月27日,“2018诗画浙江景·活力马拉松”系列赛江山站鸣枪开跑。300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选手分成竞赛组和体验组,从江山金陵大酒店出发,途经城北大桥、北关大桥、游览桥、城中大桥、须江公园绿道、北环路、江东大道、迎宾大道、鹿溪北路、文教路、江滨路等地,环江山港绕城奔跑而过,一览江山的城市风光。

大赛的举办地江山如景区般优美的城区受到了参赛选手和市民游客的一致好评。近年来,江山市按照供给侧需求推动旅游业发展,紧紧依托江浙沪唯一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的独特优势,按照把全域打造成一个大景区的思路,积极推进“景点旅游”转向“全域旅游”,形成了全域旅游实践路上独特的江山经验。国家旅游局领导还曾在江山旅游工作情况汇报材料上作出批示:江山市委、市政府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全域旅游有声有色,成效显著,经验值得总结宣传。那么江山在全域旅游实践的道路上,究竟有什么值得总结宣传的经验呢?

产业融合,为全域旅游发展打稳地基

“这两年经常听朋友说起耕读村,听说这里原来是个大水泥厂和养猪场,现在变身成了一个‘小西湖’。”趁着周末,衢江人陈水良组织自己的员工来到耕读农场体验乡村游,车子刚驶入村子,大伙就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绿树掩映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农田篱笆内,种类繁多的水果挂满枝头;碧绿湖水中,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游人们惬意信步,尽情享受这番秀美山水。

耕读村村民郑兴根高兴地说,村子关停水泥厂和养猪场后,他一直担心会影响收入,没想到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轻松且满意的工作。“每天除除草、种种树,一个月就有1500多元的收入呢!”截至目前,像郑兴根这样在耕读农场工作的村民已达70多人。随着耕读乡村休闲游的兴盛,远在日本的郑萍萍果断回国,于2015年6月在耕读农场的对面开起了农家乐,开业短短半年,营收就超过10万元。从灰尘满天让人避之不及,到山水秀美令人趋之若鹜,耕读村的变化是江山“旅游+乡村”工作取得成效的最直观例证。

纵观江山旅游发展全局,“旅游+乡村”仅是产业融合红火发展的“冰山一角”。“旅游+农业”催生出15个省级、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示范园、示范点及果蔬采摘旅游示范基地等一批代表性旅游产品,缔造出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以上示范企业,勾勒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梦”“喜迎十九大”等以水稻为画笔、大地为画板并多次登上央视、省级卫视等高端媒体的大地艺术作品;“旅游+工业”创建出千红、福赐德、恒亮3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休闲渔业精品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省级地质公园、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及水上娱乐、古道遗址、民俗表演、夜间游览等多个产业融合精品项目……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将传统景区与全域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忽略龙头景区在产业融合中所起到的带动作用。2017年2月,江郎山·廿八都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后,景区里旅游商品越卖越紧俏,景区周边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一家一家往外冒,景区外沿绿道、通景公路等交通设施不断扩建完善……由中心辐射到四周,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呈愈演愈烈之势。

顶层设计,为全域旅游前进引领方向

自1989年1月江郎山风景区启动开发建设,铸就江山旅游的最初雏形以来,已然过去近30年。而今江山旅游初步形成了休闲城区、中部江郎山集聚区、南部生态旅游区三大板块,并先后获得全球绿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县域旅游之星等荣誉称号。

因旅游,江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县城,一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的旅游目的地,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蜕变”之路。这其中江山市政府功不可没,一系列的顶层设计为全域旅游引领前进的方向,确保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在实际工作推进中坚持高点定位。2016年7月和2017年8月,两次召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及工作推进会,提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江山样本”,以军令状的形式将160项创建工作任务,分解至全市83个部门单位、乡镇(街道);组织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专题研讨全域旅游发展工作;江山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多次指导、调研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了全市上下共同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直以来,生态是江山旅游最大的优势,如何做好“美丽产业”文章,一直是江山旅游人的重要课题。江山坚决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着力打好“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剿灭劣V类水专项整治组合拳,进一步优化全域生态环境。

“旅游业想要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必须有顶层设计进行支持,并用着眼于未来的耐性去培养。”江山市旅游委员会主任姜淑芬表示,江山市在“全域旅游”的大命题下,将进一步理顺政府和旅游市场的关系,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局谋划,全域统筹,务实推进,尝试全面盘活全市旅游资源,改变传统旅游格局。

完善配套,为全域旅游腾飞保驾护航

在“2018诗画浙江景·活力马拉松”系列赛比赛过程中,最令参与者印象深刻的要数坐落在赛道沿途的各式公园了。比赛起点处的亲子公园,以“奔流不息、奋斗不止”的“须江魂”为主题的船帮雕塑,让游客选手们对江山这座城市文化的“魂”一目了然。此外,郁郁葱葱的树木、小池塘发出的叮咛流水声,也为紧张准备赛事的选手们舒缓了心情。

“公园作为城市景观,既是城市的核心旅游吸引物之一,也是旅游的服务配套设施。现在江山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但是要推进全域旅游,不能落下城市,因此江山对市区内的公园进行了系列改造提升,在推进‘城区景区化’的过程中完善配套服务。”江山市旅游委员会副主任何日行表示。

江山相继建成12个城市公园,并通过树种的合理选择和搭配,将“绿化”升级为“彩化”,对城区公园改造提升。交通是旅游发展的命脉所在,是连接起乡村、城区、景区的“生命线”,江山以全域旅游建设的高标准对交通系统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全面升级,为全域旅游发展造网引流。江山着力构建外联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谋划推进了杭衢高铁、义金衢上高速、通景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与上海汽车城集团合作,打造“4+2”旅游交通模式,建成EVcard电动车租赁点135个、EZbike高端自行车租赁点12个,投放共享新能源电动车400辆、运动休闲自行车250辆,覆盖中心城区和主要旅游景点,实现游客“落地自驾自由行”。

为了有效提升游客赴江山旅游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江山加快城市旅游咨询服务平台及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建成全域旅游数据采集展示中心、旅游管理服务平台、旅游营销商务平台“一中心两平台”,并创新将旅游大数据中心与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相结合,实现公安、交通、气象等涉旅数据全网互通。

全域旅游是大势所趋,江山抢抓机遇,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积极推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正朝着把江山打造成为一个“大花园”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