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寻觅改革缩影:天府文化浸润 老华阳人融入新天府

“1953年,华阳县车队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一辆货车、4名职工、不到一万元的资产,后来大家用心血和汗水创造了车队的奇迹,鼎盛时期车队干部职工达到600多人,223辆车,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原华阳县车队董事长毛甫德说。在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街道正东街社区,有这样一支车队:他们拥有65年的历史,几经浮沉,公司里有一群老员工亲身经历了县车队融资、被收购到最后的解体,通过自身工作经历感受到几十年来车队、公司乃至整个华阳的变化,和我们一起去聆听华阳县车队老职工们的故事吧。

县车队老职工在正东街社区翻看以前的照片

老职工谈感受 亲身经历华阳变化

“我是1986年来到华阳县车队的,从到车队开始,就一直开长途,从华阳到大林、到藉田、到双流这一片区我都在跑,90年代那会儿车次少,人流量多,别说空调了,连电风扇都没有,一到夏天就十分闷热。”正东街社区居民晏付明说,当时华阳片区那一片路不好走,从华阳到大林不过40公里的路程,却要开上一个多小时。

技术培训

路况开始改善是在1993年后。1992年前后成仁路开始施工,施工时原本就狭窄的路面变得更窄。“修路那会儿,一到下雨天,就变成了泥泞路,有时候开车开到中途就开不走了,只得打电话叫车子来拉或者让全部乘客下车一起推。”晏付明回忆道。不过作为一名长途客车司机,晏付明表示了极大地理解:“今天的不便是为了以后的方便,既然国家决定要修路,作为老百姓支持就好了!”

通车典礼

“我是1982年转业到车队做副队长,后又担任党工委书记。在华阳县车队呆了16年一直到退休,亲眼见证了车队的改变。此外,包括大家的生活水平、食宿、薪资待遇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原华阳县车队党工委书记曾德才说。2000年,公司改制,慢慢地县车队开始走下坡路,2016年,县车队被成都市公交公司收购,至此县车队不复存在。

通车典礼

情怀化作行动力 积极主动管理小区

老一批的县车队职工,大都在2000年左右退休,有一部分至今仍住在当时的职工宿舍——“县车队小区”内。“如今住在县车队小区的职工只有一百多户了,有的回了老家,有的买了新房,但仍住小区的大家平时没事会约出来喝会儿茶、聊会儿天、讲一些过去的故事。”曾德才说。

大家对现住的小区都有着极深的感情,因此,县车队小区的退休职工们就化身“小区管家”,积极主动参与到小区的治理中去。“2016年6月,小区主水管爆管,县车队的老职工们来到现场勘查,为了尽快解决小区用水问题,他们主动联系水厂,积极协调相关人员,把此问题圆满的解决了。也是从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他们对县车队的感情以及对小区志愿服务的热心。”正东街社区工作人员阮丽说。此外,县车队老职工们还积极组织小区党员定时打扫小区卫生,切实做到将小区当做自己的家来爱护。

“今年5月,在院委会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自发参与小区水池景观改造工作。水池淤泥堆积时间较久,池子又深,我们十多个人戴着手套、穿着靴子连续劳动了三天,才将全部淤泥清理完毕。看着‘县车队小区’在我们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我感到很欣慰,仿佛又回到了那时在车队大家一起努力工作的时候。”正东街居民、原县车队职工雷俊清说。据了解,居住在县车队小区的老职工们下一步还将深入地参与到小区治理中去,把对县车队的感情化作行动力,让居住环境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