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中国首批博士诞生 为国服务无一人“下海”

你知道新中国什么时候有的第一批“国产”博士吗?

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根据这部新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法律,首批博士的论文答辩及学位批准在1982年初至1983年间陆续完成。

35年前的今天,首批18名博士从几千名学子中脱颖而出,登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领取博士学位证书,使得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本土博士。首批18名博士是高能物理所马中骐(第一位理学博士)、系统科学所谢惠民、计算技术所冯玉琳(第一位工学博士)、理论物理所黄朝商、生物物理所徐功巧(第一位女博士)、地球物理所徐闻耀,以及中科大李尚志、赵林城、白志东、范洪义、单墫、苏淳等。

这18位“勇士”,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弥足珍贵,他们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100多年来我国培养博士主要靠外国的局面。

其中,马中骐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他的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

他的培养阵容简直可用“奢侈”来形容:老学部委员、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胡宁是他的导师,“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参加了他的博士论文答辩,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签发了他的博士学位证书。

他们为了成为博士,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努力,于秀源当年是边做工人边考试。

1978年,于秀源报考山东大学研究生,已经36岁的他,既要工作,又要准备考试。当时他最大的孩子不过两岁,小的才半岁。直到现在,当时的邻居还记得他在工作之余,坐个小板凳,旁边放着竹板子做的童车。他的脚来回蹬着童车,“催眠”躺在里面的小儿子,一只手捧着书,另一只手在一个小方凳上演算题目。

1994年以来,于秀源博士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同时,现已成为教授的他还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就有享誉国内外的密码学专家王小云等。

尽管这18位博士后来的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无一人“下海”,大多数从事了科研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

他们中有1位中科院院士、1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位曾担任过高校校(院)长或中国科学院所长的、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位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领队,6位是“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他们堪称新中国教育的中坚力量。

经过30年发展,博士帽已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花,中国博士生数量也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如今中国博士们同样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些博士生们觉得自己“压力山大”。

“中学同学生孩子,大学同学结婚,研究生同学相亲,小学同学都去给孩子开家长会了,而我……只能坐在这里开班会。”一位一年级博士生曾这样来描述自己的现状。

有媒体总结称当下博士有以下几点压力:

学业压力很大;

相比较已经工作的同学,还在读书的博士们大多收入较低。

对于这些问题,不妨听听第一代“老博士”们是怎么说的:

“在一个浮躁的世界里,更需要人静心做学问。人生的成功评价标准各不相同,希望你们能认准学术道路走下去。”

“科研并不苦。能做喜欢的事,做到自己希望的程度,就是快乐。”

更多独家内容,全新互动体验尽在“下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