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请你谈设计前,先读读《茶经》!

小罐茶,最近一段真是很火。

人家和一般茶农不同,主打了设计牌。设计师名头一个比一个大,至于是不是懂茶,那就不知道了!

小罐茶主打,就是茶叶在小罐中充氮保存。更安全,更放心!

我很想问一下,在没有您这所谓“”小罐技术之前,中国茶是否一种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闲话不多说,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茶圣陆羽对于茶叶存储的态度。

唐代当然没有那么“高大上”的小罐技术,但是古人仍然重视茶叶保存问题。

世界第一部茶学经典《茶经》第二章“二之具”中,介绍了唐代一种专门用来存茶的工具——育。

陆羽《茶经》中,将收藏茶的工具称为“育”。这个名字,就十分值得后世玩味。育,可以理解为“按照一定目标去长期教导与训练”。因此,我们也常组词“教育”或“养育”。

陆羽采用“育”字来命名存茶工具,其实也是在对储存茶这件事下定义。

也就是说,这不是简单保鲜的问题。茶叶在储存过程中,要达到“受教育”的目的。进一步说,茶叶要越存越好,而不简简单单的守成不变。

茶圣陆羽所记载的这种“育”,就属于这种可以“教育”茶叶的工具。《茶经·二之具》中记载: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履,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这种工具,有点类似于烤箱。用微弱无焰的火烘茶,属于一种低温长烘的储存方法。虽然构造简单,但今天看起来仍符合科学。

它不仅可以储存茶叶,也可以提高茶叶品质。如今乌龙茶制作中的焙火工艺,与《茶经》中“育”的工作原理很像。看似是给茶叶脱水,从而便于保存。但在热的作用下,使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转化,提高滋味甘醇度,从而激发香气,这才是最终目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茶经·二之具》理解为记述唐代制茶工具的章节。由于茶业技术迭代很快,第二章也被戏称为《茶经》中最“过时”的一部分。可其实,《茶经·二之具》绝非这么简单。

陆羽撰写第二章时,并非单纯记述生产工具的样式与规格。他将自己对于采茶、制茶、存茶环节的理解,也都写在了其中。虽然如今茶叶制作方法日新月异,但最基本的原则却仍在《茶经》当中。

成功的存茶,不仅仅是防止茶叶变质。

成功的存茶,更不是要茶与空气隔绝。

成功的存茶,是要将茶“育”的更好。

古人,没有那么蠢笨。

今人,没有那么聪明。

小罐茶的设计团队,不妨先读读《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