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4的佛系紀錄片,帶你感受藏地之美

2017年,由張楊執導的《岡仁波齊》

《皮繩上的魂》先後在內地上映。

雖然後者的票房成績未足千萬,但前者卻以黑馬之姿拿下了破億元的票房成績。這是許多業內人士所始料未及的。

“左腳朝聖,右腳降魔。”按照導演張楊的話來說,他也算是通過藏地之旅,完成了心中多年的夙願。

而今天,阿七要安利給大家的這部影片也同樣取材自藏地。它就是——

《極地》

Extreme Road

豆瓣評分9.4五千多人評價。

本片是一部十足用心的大型西藏人文紀錄片。

影片製作團隊強大——由《舌尖上的中國》

第一季導演程工執導,紀錄片《第三極》的導演曾海若編劇。

縱觀整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了西藏21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人物身上所發生的感人故事。

雖然影片只有7集,每集35分鐘左右,一上午的工夫就能看完。

但在看完後,影片本身的魅力才逐漸彰顯出來。

比如,幀幀美如畫的詩意鏡頭

遼闊的無人區

壯麗的冰原

鬱鬱蔥蔥的密林

風光綺麗的鹽湖

每一處自然景觀都美得令人窒息,每一幅畫面也都值得讚頌千篇。

再比如,清新雋永的旁白深沉滄桑的配音

“藏東密林,迎來了一年中充沛的雨水。”

“當藏北還是冰天雪地的時候,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給易貢河谷帶來春天。”

諸如這樣的語句,在《歡樂頌》中“小包總”的飾演者楊爍的配音之下,與藏地的故事合二為一,緩緩地流淌在觀眾心間。

這是一部展現了極致之美的紀錄片。

除了極美的影像、極美的旁白和極美的配音之外,影片最讓人觸動的地方是藏地人民簡單質樸的日常生活

與高原廣闊壯美的自然風光相比,那一幅幅史詩般的藏地生活圖卷顯得更加耀眼奪目。

影片中,有來自雙湖縣的野生動物保護員多吉次巴

在荒無人煙的羌塘自然保護區,他每日的工作就是帶著一大家子四處巡邏。

沒有固定居所,巡邏到哪裡,帳篷就搭在哪裡。

對於生活在這裡的動物,沒有人比多吉次巴更瞭解。

比如,荒原上一頭野犛牛死了,他通過骨骼、輪廓就能辨認出這是“兩年前失蹤的那頭”

只見他在犛牛的屍體旁把摩托停下,然後仔細地用手指度量牛角的長度。

在這蒼涼的骸骨之間,一個鮮活的生命曾經存在過,而如今卻只剩下時間的年輪在它的身上印刻。

多吉次巴有五個孩子,平常除了收集羊糞作為燃料、搭建帳篷、修羊圈外,他還要教孩子們學習漢語。

當冰土融化,荒原結束嚴寒的時候,多吉次巴就會帶著他的孩子們轉移到下一個巡邏地。

影片中,有來自波密縣的電影放映員

白瑪曲旺

在雨季來臨之前,他要趕往河谷上游的八蓋鄉放映電影。

如果順利的話,他牽著馬前行,穿過密林和山谷,只需要兩天時間;但如果不順利,就不知道要多久。

旅途中,白瑪曲旺唯有一人一馬,白天趕路,晚上就搭起帳篷露營。

河對岸的朗玉村只有八戶人家,巨大的海拔形成的衝擊力把村子與外界隔絕開來。

想要進入村子,必須搭乘滑索“飛”到河對岸才行。

在得知白瑪到來的消息後,村長趕忙找人來迎接他。

一般來說,送人過河是相對容易的,但由於滑索有重量限制,能否將重達500多斤的馬送過河,村民們充滿著擔心。

在一位村民的建議下,他們提升了滑索的高度,動員了更多的人力,這才將馬匹成功運到了河對岸。

夜晚,當白瑪曲旺為全村放映電影《夏洛特煩惱》的時候,別提他們有多開心了。

影片中,有來自果加村的馱鹽者次仁旺青

雙湖縣在兩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隨著地殼的抬升,逐漸變成寒冷乾燥的高原。

這裡的湖泊含鹽量極高,於是成為了果加村民馱鹽的聖地。

藏北牧區流傳著一個說法,“馱鹽的苦,就是要經歷死以外的所有艱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馱鹽也可以看作是西藏男人的成人禮。

在孫子剛吉扎西的幾番請求下,次仁旺青終於決定帶上他一起去鹽湖馱鹽,不過前提是他必須聽爺爺的話。

這支馱鹽隊全部由男人組成,一路上不僅要使用獨特的“鹽語”,而且還必須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為,以此取悅鹽湖女神。

當他們經歷冰雪的嚴寒,飽受可能遭遇猛獸襲擊的危險之後,終於抵達鹽湖,卻被次仁旺青告知,這些鹽成分混雜,並不能使用。

於是,他們只好繼續前行,直到尋找到質地更好的鹽時,才在冰原上引吭高歌,一場生命的盛宴在此刻歡騰起來。

影片中,還有獨具藏地特色的傳統技藝

比如,烏爾朵

烏爾朵是藏地人放牧時使用的一種繩套工具,一般用犛牛毛或羊毛編制而成。

一頭套在手中,另一頭可以包住一個雞蛋大小的石頭塊,必要時可以當作武器,驅趕牲畜,嚇阻野獸。

申扎縣的邊巴是使用烏爾朵的佼佼者,年輕時曾用烏爾朵擊退狼群,成為當地的傳奇。

如今,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舉辦一次烏爾朵大賽。

既有娛樂大眾的效果,同時,也能夠激勵藏地民眾學習這項放牧時必備的技能。

於是,不論男女老幼全都來到戶外踴躍地參加比賽。

雖然後來邊巴沒能晉級決賽,但看到大家對烏爾朵的熱情,邊巴終於如願。

比如,賽馬

諾拉是日土村賽馬比賽中奪冠次數最多的人,但在最近五年裡他卻沒有參加一場比賽。

如今的他正在全力以赴地訓練兒子格桑時加,希望他能夠繼承自己的榮譽。

於是,你能夠在草原上看到一個深沉的背影,他注視著兒子的每一個賽馬動作。

並一次次教導兒子,“把腰彎下去”“身體再往下倒一點”“抓住韁繩”

等等。

藏地賽馬的類型多種多樣,有比速度的,也有比撿哈達數量的,格桑的訓練屬於後者。

練習賽馬十分艱苦,即便頂著風雪還要繼續。

看著兒子格桑時加因為地上太滑沒能拿到哈達,父親諾拉開始語重心長地和兒子交談,耐心地教導。

雖然最後,兒子沒有獲得冠軍,但我認為,傳統技藝可以繼續傳承下去,這就足夠了。

當然,因為這裡是西藏,自然還繞不開藏地人人篤信的宗教

這一點,在影片中處處都能感受到。

比如,一開始的那位野生動物保護員多吉次巴,在第一集片尾說出的新年願望中第一個就是:佛一直可以在我心裡,幫助我,別離開我。

再比如,藏醫瓊珠用一種看似神奇的診療方式,醫治著每一位病人。

他的藥材不僅全部親手採摘,而且除了動物、植物外,金屬和石頭也都可以入藥。

瓊珠對藏醫的篤信與對佛教的篤信高度一致。

他在片尾說,我給別人看病,因為醫生就是佛,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

還有那位唐卡壁畫師平措扎西對徒弟的諄諄教誨——

我們畫畫的過程是一個苦難的過程,所以,痛苦永遠大於快樂的。但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從你的工作當中獲得幸福感。

說到底,畫畫的路就是一條修行的路。

影片中還有一些微小的閃光點,諸如藏地人民把打造鐵器看作是造惡業,因為鐵器有可能會間接殺生,因此他們儘可能地遠離它。

在鹽湖採鹽,在野外採藥,藏地人民始終遵循著用多少採多少的原則

其中飽含著對生命、對自然、對世界的敬畏,而這些恰恰是當代都市人所最缺乏的東西。

看完這部紀錄片,阿七不由地感慨,西藏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這裡有最世界上最高的海拔,最惡劣的生存環境,但同時,卻有著這個世界上最淳樸的一群人。

他們日復一日過著看似平常的生活,他們用踏實的勞作踐行著關於生命的信仰。

最後不得不說,本片對於以佛系標籤自詡的年輕人,是一次善意的勸誡。

它對於一直尋找詩意遠方的朋友們,也是一次很好的回答。

生命並不如喪,生活更不應被辜負。

山川湖海也不僅僅存在於歌聲裡,它們自有其精彩,隨時等候你的光臨。

想看的,B站有。